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神经内科>> 科室园地 >>正文

科室园地

中央企业第五指导组召开指导企业“我为群众办实

字号:

近日,中央企业第五指导组组织组内11家企业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经验交流视频会。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长于旭波,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王旭升,集团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集团党史学习教育指导组成员和相关人员在通用技术大厦以视频形式参加会议。第五指导组组长王炳华与被指导企业主要负责同志开展集体谈话,传达了中央、国资委党史学习教育座谈会精神,对进一步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要求。

 

航天医科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党支部书记苗凤茹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推动实事落地见效”为题,代表通用技术集团基层党组织作交流发言。

 

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推动实事落地见效

 
 
 

 

航天医科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是北京市重点培育专科、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硕士生培养点、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曾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文明岗”“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等荣誉称号。科室拥有床位140张,工作人员121人,党员49人,设置医疗亚专科9个和护理专科小组8个。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神经内科党支部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患者“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就医服务体验,把实事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主攻“关键点”
 
苦练内功,提升能力

以最优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救治是医护人员的铮铮誓言和孜孜追求。神经内科党支部紧抓学科建设主线,苦练内功,快速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持续增强为患者解除病困的能力。

“十三五”期间神经介入治疗累计2000余例次,在脑卒中静脉溶栓、血管闭塞开通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静脉溶栓医院”和“优秀动脉取栓医院”称号。

作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科室积极探索脑卒中体系化及规范化的救治,成立24小时全天候运行的神经介入团队,持续完善神经重症、眩晕、帕金森等9个亚专业建设,常见病种覆盖率达100%,诊疗水平不断提高,获批北京市临床重点培育专科。

 

 

拓展“辐射点”
 
面向基层,精准帮扶

神经内科党支部以优质医疗服务辐射带动基层医院,以技术骨干常驻、专家团队指导、基层医护人员培养、远程医疗协助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医疗帮扶,实现学科建设成果更为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党支部先后派出3名党员医生到河北省承德市及承德市滦平县等地开展医疗帮扶,帮助建立省级国家卒中防治中心2个,填补了当地医院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党员罗彬医师是科室在该领域的医疗骨干,在驻内蒙科右前旗医院一年时间里,为当地人民医院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介入治疗团队。当地医生感动地说:“罗医生不仅填补了医院介入治疗的空白,也真正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如今我们可以独立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让兴安盟人民持久地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航天中心医院还与江西省吉水县几家医院新建了帮扶关系,积极培养当地来院进修的医师,给予造血式帮扶。

 

 

找准“需求点”
 
靶向发力,齐心抗帕

“帕金森病”的综合诊治和管理是神经内科的特色技术之一。科室连续七年组织全国性“帕友会”,分享该病的诊疗效果,增强帕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今年4月,科室万志荣医生在出帕金森病门诊时,叫号系统叫了好几遍号,都未见患者进来,他起身前去查看,只见候诊区一位老大爷正在艰难起身,万志荣赶紧上前搀扶,细问才得知老人家是在网上看到航天中心医院“帕友会”活动后,只身一人从内蒙古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求医的。经过2个多小时的精准评估和会诊,万志荣决定对老人实施手术治疗。手术很顺利,老人复诊时喜极而泣。

抗帕治疗道阻且长,每个患者都需要连续、个性化、全过程的精准医疗管理,万志荣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微信号留给了每位就诊的帕友患者,每天义务接听咨询电话十多个。

同时,神经内科党支部积极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携手开展了“健康中国行——与帕金森患者相约邢台”义诊活动,神经内科党支部党员们送医送药,入乡入户,把办实事的温暖送到了患者身边。

 

 

抓住“连接点”
 
用心体验,用情医治

沉浸式体验是神经内科党支部经常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为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神经内科党支部的医生们时而变身为老人,体验眼睛花了、腿迈不动步子,连倒一杯水喝,都会洒落一地的尴尬;时而变身成一名躁动患者,四肢约束,体验失去自由的感觉;时而又是一名介入术后满身插管,不能说话,下肢制动的患者,感受着喉咙干涩难耐……体会患者所感,理解患者所需,做到“感同身受”,继而为患者提供感动服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患者住院家属不能陪护或探视,党支部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积极组织开展“指尖探视”服务,患者一入院就给家属留了医生的微信,实现线上探视、线上直播。微信连接的是视频,直播的是日常,收获的却是安心。线上探视,线上直播,大大减少了病人家属担心与不安。

患者张奶奶和老伴相依为命,住院以来最大的心病,就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病房不让探视,又不会使用微信视频,张奶奶每天坐卧不安,无心配合治疗。科室共产党员、张奶奶的责任护士关伟细心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不仅教会了奶奶使用微信,还把如何发微信、发照片、拨通视频聊天,一步一步画了出来,老两口从此实现了院内院外的线上会面,终于对彼此放了心!

知你所想,懂你所需”,党支部把实事办在了患者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