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医院新闻

工作动态

医院新闻

“腔内超声 洞察之眼”—心腔内超声助力左室乳头肌室早射频消融

来源:心脏医学部 发布时间:2023-05-16
字号:

5月9日,心脏医学部丁春华主任带领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完成了科室首例心腔内超声指导下左室乳头肌起源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填补了医院该项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技术的空白,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再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反复心悸发作2年余,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效果欠佳,慕名来到医院心脏医学部。丁主任及其团队通过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其室性早搏起源于左室前侧乳头肌,并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计划。采用心腔内超声技术联合CatoSound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重建心腔内乳头肌结构,准确引导消融导管到达并贴靠乳头肌,提高消融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融损伤。该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室早消失,心悸症状全无,目前已顺利出院。

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临床上比较常见,导管消融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式,具有完全治愈的潜力,尤其是对于没有明显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然而,乳头肌解剖复杂,凸起于心腔之内,常随着房室瓣的关闭和开启剧烈的收缩和舒张。传统的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系统无法直观显示其位置,并且表面光滑,影响导管贴靠和稳定,故消融此类心律失常具有一定挑战性,尤其是左前乳头肌导管的贴靠对电生理医生更具挑战性。与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心律失常相比,此类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较低,且复发率较高。

 

 

心腔内超声早期应用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等),由于其具有能够实现心脏结构的实时可视化、能及时识别手术并发症以及不需全身麻醉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电生理手术中应用逐年增多,被称为电生理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广泛应用于房颤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消融、左心耳封堵等心律失常介入手术

心脏医学部在丁春华主任的带领下,不断积极探索和实践国内外各种先进疗法,争取更多患者能够感受到尖端科技与精准医疗给他们带去的福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