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流行状况如何?
在中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25%存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尤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其中有20%~50%的患者将有下肢血管病变的可能。
下肢动脉缺血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对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年龄≥70岁。
(2)年龄在50~69岁之间,有吸烟或糖尿病史。
(3)年龄<50岁,有糖尿病和1项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或糖尿病病史≥10年。
(4)劳累相关的腿部不适或缺血性静息痛。
(5)下肢脉搏检查异常。
(6)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或肾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长短,患者症状轻重不一。
大部分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出现轻度间歇性跛行、皮肤发凉、肢体麻木。无论有无症状,绝大部分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都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预后也较差。因此,尽早筛查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有可能识别处于心血管缺血危险的高危人群。
中期为代偿期,可出现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病人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疏松;而且血管狭窄部位通常与一定的下肢症状有关。髂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致髋部、臀部、大腿部及小腿部疼痛。股动脉与腘动脉闭塞性病变通常导致小腿部疼痛。胫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致小腿部疼痛,足部疼痛及麻木较为少见。
晚期严重肢体缺血,使肢体灌注长期不足引起的缺血性静息痛、溃疡和坏疽;通常表现为肢体静息痛,有或无营养性皮肤改变或组织坏死,如足部溃疡(伴或不伴感染)、坏疽,严重者需截肢。患者不适通常在卧位时加剧,在肢体下垂时减轻。部分患者通常需要麻醉药止痛,疼痛常致患者睡眠紊乱,不能行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活动。一些同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出严重的肢体缺血与组织坏死,但由于伴有神经病变可以没有疼痛表现。
当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时,患肢动脉搏动随之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测不出;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的病人更易产生,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可发生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需截肢处理。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检查手段?
临床体格检查:动脉搏动、血管杂音、皮肤温度及颜色等-----早期发现病情的关键。
无创血管诊断技术:ABI、踝(趾)臂指数、节段压力测量、双功超声、运动试验、CT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等-----早期发现和确诊的关键检查手段。
下肢血管DSA造影技术------确定下肢缺血病变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金标准。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如何治疗?
内科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可延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程进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的狭窄、闭塞。
外科血管内膜剥脱、人工血管置换、旁路重建可重建和恢复肢体血供,但手术创伤大、风险大,尤其不适宜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患者。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通过球囊或支架成形可恢复下肢血供,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可有效建立下肢动脉微循环,增加缺血肢体侧支循环形成,从而使肢体血液灌注增加,缓解临床症状,但是无法形成对下肢主血管的重建。
介入治疗主要方法有:①经皮血管成形术;②血管内支架置入术;③经皮血栓旋切术;④动脉内溶栓和血栓抽取术。无论哪种治疗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成功率均高于90%,并发症低于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次再狭窄后再次治疗一年通畅率80%~98%,五年通畅率达70%~91%,为众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提供了一套安全可靠的治疗途径。

上图中:经介入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后,患者双侧股浅动脉血管完全重建,通畅性良好,患者下肢疼痛消失。
上图右:12个月复查患者双股浅动脉未见再狭窄形成。
患者胫后动脉远端闭塞,球囊扩张成形后,闭塞血管基本开通,血运明显通畅。
血液内分泌科介入组联系方式:
丁明超:13521116212,dmc_zxl@sina.com
王斌:15810052163,wb_cxx@126.com
上一篇: 肛肠外科成功实施罕见超低位保肛手术
下一篇: 消化道肿瘤的热灌注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