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感悟医者的真谛

来源:中国卫生人才 发布时间:2013-04-01
字号:

  感悟医者的真谛
  ——航天中心医院副院长李晓宇访谈 

  2007年4月,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任新民院士做了手术,术后不幸感染,发生严重并发症,随即他从肿瘤专科医院转入“娘家”航天中心医院。

  航天中心医院为此成立抢救小组,李晓宇副院长担任抢救组组长。“毕竟是92岁高龄的老人了,任老入院时高烧不退,呼吸十分困难,血压高到200毫米汞柱,各个脏器功能都不好,一侧肺部已经出现实变,心、肾功能衰竭……”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1年,但你仍能从她的叙述中感受到当时所面临的挑战。

  医院先后请来在京的20多位知名专家会诊,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任老的病情日益危重,任何治疗方案的偏差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怎么办?李晓宇在关键时刻把握了主攻方向:牢牢抓住病人生命体征监测这个关键点,随时掌握病情的细微变化,对每个治疗措施、每个用药环节、每次抢救的方案都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决断。

  “38天,任老总算挺过来了,而且康复得很好。” 她淡淡地说道,嘴角抑制不住流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一

  李晓宇上学早,又赶上九年一贯制,13岁已经上高中,15岁就步入了大学校园,20岁毕业成为一名医生。在她的人生历程中,父母的影响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李晓宇是山东鱼台县鱼城镇人。“我父亲是中学的历史老师,母亲是药材公司的会计,按说生活应该是富足的,但是我们姊妹三个穿的比农村的孩子都不如,印象中父母从来没给我做过新衣服,而父亲在她们学习上却一丝不肯放松。比如说一道数学题,不仅要求结果正确,演算过程也必须分毫不差。”李晓宇就是这样在父亲的“高压”下慢慢长大,并成就了她的性格:好强、果断、不服输、能吃苦……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不光注重结果,对过程也同样苛求,决不敢减免。”

  近年来医学飞速发展,医疗检查手段极其先进,既为医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也造成了一些医生对医学仪器的依赖。但是李晓宇仍旧按照传统模式诊疗,首先把病人的病史采集全,把物理检查做到位,再结合病人在其他医院的检查记录,综合分析,力求对病情把握得更全面。在她看来,医生永远不能被仪器牵着鼻子走,而是让科学仪器为医生的判断提供依据。

  “2006年,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学习,发现我的笨办法竟然和他们的教学理念很一致,原来美国医生也特别重视问诊和物理检查。

  “我管理病人从来不敢毛糙。按照常理,医生下医嘱后通常由护士来操作,可我不行,比如医嘱上要测血压,虽然护士按时量了,但我还是要自己动手测量。不是信不过别人,我不自己动手总觉得心里没数,我更愿意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是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血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每个人量出来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记得那一年她抢救过一个高烧休克的病人,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的血压自动监测设备,李晓宇就用普通血压计、听诊器给他量,五分钟一次,整整量了一宿,到天亮的时候,她的耳朵已经肿了,疼得连听诊器都不敢挨。

  二

  “病人的认可是对医生的最高褒奖。”这是李晓宇对职业的解读。

  记得有一年春节,李晓宇在急诊室替班,赶上下班要走的时候,一个病人的家属来找她,问:“大夫,我爸输液完了,现在能不能回家?” 当时急诊室替班医生之间只交接那些留院观察的病人,李晓宇问他:“你父亲是什么病?”“就是拉肚子,没什么事。”

  按照多年养成的习惯,李晓宇要亲自去看一下病人,既然是腹泻病人,她很自然地拿着血压计到了病人床边。老人已经70多岁了,精神蛮好,说话也正常。可是李晓宇一量血压,高压不到60毫米汞柱,低压已经听不清了,是休克血压!

  “幸亏这个病人一直躺着,要是起来马上就会晕倒的。我赶快叫护士给他输液,紧急把他转到消化科。果然老人刚到病房就昏迷了,出现一系列休克症状,后来我守了他3天——真是捡回来的一条命。”

  差不多过了10年,李晓宇已经是副院长了,一次在医院门口坐出租车,司机问她:你是这个医院的大夫吧?你姓李吧?李晓宇觉得很奇怪,他怎么知道的?

  “他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可我记得您那,您是我们家的恩人。您还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抢救的那位老爷子吗?那是我父亲。老爷子现在身体好着呢,还能帮家里照看小卖部……噢,当时那种幸福感,过了10年了病人还记得你,让我激动了半天。”

  三

  李晓宇是个个性分明的人,最不认同那些缺乏责任心或者不会和病人交流的医生。

  “医生每时每刻要和病人、家属沟通。你接诊病人后,病情在不断变化,整个过程中你要想办法和病人、家属取得一致。由于病人和家属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在很多情况下与医生对病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往往家属着急的时候,病人的病情也许并不严重。而当病情真正向危重发展时,病人和家属未必能感觉到,但是医生能预料到。所以医生施治的整个过程都是一个沟通的过程,实际我们医生与病人的矛盾80%的问题都是因为沟通的不好,说话能力有缺陷。”

  李晓宇认为,好的医生应该是天才的管理者,除了管理病人,还要管理家属,管理护士,要把各种关系都协调好才能按照自己的治疗方案实施。否则,就会把各种关系搞得很糟糕,也就没法做个好医生了。另外,缺乏热情的人也不适应做医生。

  李晓宇总说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出身普通,成长普通,经历普通,没什么可以炫耀的地方。虽说当医院领导有十几年了,但是同事们一起吃饭,饭后她还是抢着洗碗。

  “闲不住,脾气难改了。”她又笑了,笑得是那么舒心。(转载自《中国卫生人才》杂志 作者 袁源 本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