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健康知识

慢性疲劳综合征专袭"工作狂"

字号:

  上班族如果常感疲惫、肌肉疼痛、咽喉和多个关节疼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夜间盗汗、体重改变、睡眠障碍、腹部饱胀等,持续3个月以上就应考虑可能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不明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十几年来提出的一个较新的综合疾病综合征。在美国,有24%的成年人口有持续两周或以上的疲劳;他们其中的59%至64%无临床上的原因。近年研究表明,此类病人有自身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某些物质缺乏等诸多异常,因而在临床上该病日益受到重视。

  西方国家经大量研究表明,该病还与必需脂肪酸缺乏、血中色氨酸改变、B族维生素缺乏等各种因素有关。但是,目前该病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

  慢性疲劳综合征不等同于亚健康

  国外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明显异常,确实是疾病,1988年被美国疾控中心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而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它在医学上尚无严格的定义。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明显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虚、孤独、无望、无助和轻率等表现。

  疲劳症状超过3个月应就诊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紧张、学习负担沉重等原因,一些人时常会感到十分疲劳,一般情况下,自感疲劳的病人几天或一周后体力即可恢复。如疲劳超过一个月,可认为是持续疲劳;如果疲劳症状长于3个月,就应到医院及时就诊。

  若疲劳持续半年以上,并伴有肌肉疼痛、头痛、低热、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夜间盗汗、体重改变、喉部酸痛、多个关节疼痛,即使睡眠充足,体力仍难以恢复,运动后疲劳感持续较长时间等症状,甚至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就可能患上了疲劳综合征或原发性慢性疲劳。

  生活规律可预防慢性疲劳

  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首先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规律地生活,包括学习、工作、饮食、睡眠、运动等。同时,对负面情绪要正确进行自我调节,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身心健康。若出现慢性疲劳症状,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