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网》:窦学军:开拓更微创手术 责任和爱心的双核见证

来源:航天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13-09-24
字号:

  有多少病人的生命,就要面对多少病人和家属的面孔。“责任,不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名词,更是个需要用爱心去打造的动词。”航天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窦学军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锤炼自己精湛的手术技艺就是为了救治更多的生命,减轻更多的病痛。”

  “嘟——”伴随着一响铃音,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手术室门头的灯灭了,胸外科主任窦学军走出了手术室,向焦急等候在手术室外的病人家属微微点点头。又一例胸外手术宣告成功。手术台上躺着的是几天前从北京延庆转来的60多岁的郑阿姨,郑阿姨在延庆地方医院进行过两次手术,因为术后严重胸腔感染,伤口裂开就被转送到了航天中心医院。情况十分危机,窦学军随即安排助手为郑阿姨做全面检查,并亲自制定手术方案。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里气若游丝的母亲,郑阿姨的六个子女唏嘘哀叹,十分担心已经做了两次手术的母亲能否再经得起一次手术的折腾。可当他们看到窦学军主任为母亲制定的治疗方案,心里踏实多了,决定再试一次挽救母亲的生命。顺利手术的郑阿姨经过后续一个月的治疗康复出院。

  郑阿姨的手术是窦学军参与和主刀的5000多例胸科手术中的普通一例。从医近20年来,他用手中的生命之刀,为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各种胸腔疾病病人斩开一条生命之路。更重要的是,近几年他在胸腔镜微创手术方面有着开拓性的研究,为老少翁童减少病痛疾苦付出了很多辛劳,在行业里赢得了很多尊重和掌声!

  外科医生迈向神圣理想

  1991年,高考的那年,窦学军的妈妈得了胆囊炎,严重的时候常常疼的母亲直不起腰,后来母亲的胆囊在医院被切除,现在看来完全可以通过消炎保住。从小孝顺的窦学军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能够减轻像母亲一样的病人的痛苦,在他看来,医生的职业非常神圣。高考时,窦学军义无反顾地填报了医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北医科大学录取。当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通知书拿到手中的时候,他满眼都是关于未来美好的憧憬。

  从窦学军走进医科大学校园的那天起,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轻松,枯燥的理论知识铺天盖地的飞过来,头三年的基础课程需要学习每个科室的知识。和其它专业比起来,临床医学要求更加严谨和细致。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多动手,从最初的小白鼠试验开始入手,到后来的人体解剖,窦学军慢慢地熟练起来。 5年后,大学毕业的窦学军进入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向理想迈出了第一步。从河北来到北京,在胸科医院一干就是十几年。  



  说起第一次做手术,窦学军还是历历在目,虽然老医生已经带着他去手术室,熟悉了环境,然后去消毒,并说明如何切口等。但还是非常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进手术室,这不同于上学的时候做实验,这是一次“真枪实弹”的“演练”。虽然仅仅是做一些拉钩、剪线、打结等基本的事情,但紧张的程度至今难忘。这也为他今后的每一例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41岁的窦学军,成为航天中心医院胸外科主任,他手术细致轻柔且解剖层次好,成为预防、诊断、治疗胸部疾病的一把好手;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以及纵隔肿瘤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到肺结核、脓胸、胸壁结核、淋巴结核、支气管扩张等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他每日冲锋在治疗一线。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临床具体工作,参与手术5000多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更善于总结,勤于思考,他选择治疗方案一直以病人能获最大利益为准则。

  不断进取开拓更微创手术

  临床十多年,窦学军在与患者进行治疗的沟通过程中发现,患者都不希望自己看好了病,身体却要遭受巨大创伤,怎样能让手术更微创?窦学军觉得这应该是自己努力的方向。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开展了国内首例电视胸腔镜手术,这后来成为窦学军的专攻方向。按照传统的开胸手术,切口会长达20至30公分,甚至经常需要去掉一根肋骨。而运用胸腔镜技术,只需要通过一个1至1.5公分的小孔插入胸腔镜,让医生能在电视屏幕上看清楚胸内的情况。再通过两三个2至3厘米的操作口,把专用的手术器械插入胸腔内,使医生看着电视屏幕就能完成手术操作。这种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让许多因身体情况不适合手术的病人也能够接受手术,挽回生命。

  经过多年摸索及手术实战,窦学军总结出一套胸腔镜单操作孔治疗肺大泡术式,这种手术式切口小,用术前放置引流管的位置做观察孔,术后仍用该口放置引流管,减少了切口数量,减轻了组织损伤,增加了美观。这种手术技术对窦学军来说,不仅成熟,而且手术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为1小时。手术方式为从肋间进胸,不撑开肋骨,对肋间神经损伤小,疼痛较普通开胸明显减轻。术后恢复快,气胸病人平均住院日在7天左右,术后最快3天康复出院。其中有位患者两年前左侧患气胸,在当地医院行常规开胸手术,切口长,术后恢复慢。这次该患者右侧患气胸,胸外科团队给予腔镜手术。患者看了两侧的切口说“这次的切口真小,和以前两个引流管的口一样。而且也没以前疼。”

  一位81岁的老人,患有肺癌合并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面对老人高龄、心肺功能较差、很难耐受常规开胸及肺叶切除手术的状况,窦学军带领胸外科团队经过详细的术前准备,利用高超的医术为其做了难度极高的胸腔镜下肺段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另外是一个16岁的男孩,因感冒后发现左肺巨大肺大泡入院。胸部CT提示:左肺上叶肺大泡10*8cm,几乎占据左侧半个胸腔。此病例十分罕见,窦学军从医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果采用常规开胸手术那么操作将相对容易,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将会对他的身体及年轻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窦学军主任及他的团队为其做了胸腔镜下巨大肺大泡的切除,经过治疗手术后,这个男孩顺利康复,很快和爸爸妈妈开心地在一起外出游玩。

  81岁的老人和16岁的男孩是窦学军在一天之内连续完成两例高难度胸腔镜手术,这在国内大型三甲医院领先的胸外科也不多。窦学军秉承着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的理念,用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给予了患者重生的机会!

  窦学军擅长于在胸外科开展开拓性的工作,他还积极地输出自己的手术技术,在保定、三亚等多家医院,为开展电视腔镜手术做示范和讲解。他潜心研究,从第一次成功完成高难度胸腔镜微创手术,到现在已经成功完成200多例电视胸腔镜手术。

  重视生命洒向人间都是爱

  有多少病人的生命,就要面对多少病人和家属的面孔。责任,不只是个冠冕堂皇的名词,更是个需要用爱心去打造的动词。有人或许会认为,大夫做久了,见惯了病人的各种痛苦状,难免变得麻木不仁。其实不然,窦学军说,虽然疼在病人身上,却痛在大夫心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锤炼自己精湛的手术技艺就是为了救治更多的生命,减轻更多的病痛。

  千万个日日夜夜,在窦学军面前,无数病人躺着进来,笑着走出去了,感人的情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办公室里的感谢信积累了不少,在他看来,这些早就习以为常。

  不过,窦学军坦言,在工作了七八年的时候,有时候也真是厌倦了。作为医生从来没有轻松的时候,有事情就要赶紧处理,尤其是遇到绝症,肺癌的患者,当他费了很大的劲儿治疗,本来有恢复好的倾向,结果又复发,不仅仅是患者和家属心里沮丧,他的心里也是一样沮丧。而这样的心理疏导只能慢慢调节,当再一次面对新的病人,依旧耐心对待。现在,他的理想状态就是倾心专研业务,把每一例手术做得更完美!

  近两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这给医生带来对职业的抵触心理,窦学军同样有所感触:的确,有的时候内心的疲倦比手术一站几个小时更累!这来源于医生和家属的不信任。他表示:“当我们医生出现纠纷时,首先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治疗上有无对不起病人的地方?比如治理方法、手术操作、术后管理等,还有我们把病人当亲人了吗?给他们治疗适当吗?治疗过度还是不足?如果没有,我们问心无愧。如果有我们就应该向病人道歉,不应该糊弄病人。”共同期待,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如今的窦学军在航天中心医院还有一份带队伍的责任,一年前,航天中心医院领导团队经过详尽考察,最终聘请他从北京胸科医院来到这家综合医院,并逐步开展业务,他很快建立好一支团结进取的队伍,不仅成为航天中心医院表现最突出的科室,同时,医疗技术在同行业中排在全国前列。

  每天,周而复始,窦学军不仅与医疗器械打交道,还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及其家属;每天,他都不能有任何松懈,都要耐心认真对待!在他看来,医生本来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天道酬勤,相信自己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他对每一个生命的重视。作为一个医术精湛、有良心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无论是站在手术台上,还是面对病人和病人家属,都一如既往真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