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常规X线常见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
常规X线常见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
(一)胸部后前位
1.综合评价配点的分布,总计200分
(1)诊断学要求应占主导比例(70分)
(2)肺野部评价区46分(其中肺野末梢侧30,纵隔侧16)
(3)纵隔部评价区24分(其中主支气管8,气管分叉8,心影、横膈重叠部8)
(4)物理学因素(30分)
对比度10分,锐利度10分,颗粒度10分。
(5)成像的技术条件50分
(6)病人体表入射计量50分
2.解剖结构评价区域的划分与标准
3.胸部正位成像技术条件标准
(1)管电压取100—125KVP
(2)滤线栅取10:1以上的栅比
(3)选用胸部专用大宽容度屏/片组合,相对感度400
(4)X线管总滤过不低于3.0mmAL
(5)采用自动暴光控制9(AEC)
(6)以上五项因素评价配点各占10,共50
4.胸部正位摄影体表入射剂量控制标准
首先要确认什么是“标准成人”,通过综合胸厚(中心线射入点的胸部前后径)、体重、身高三项指标来确定成年人的标准。例如:
(1)测试条件:125KVp管电管、400相对感度的L型屏/片体系、180cm摄影距离、12:1滤线栅、自动暴光控制(AEC)3个探测点选用、X线管总滤过3.5mmAL。
(2)成人标准(平均植):男性身高173cm,体重67.5kg,胸厚20cm;女性身高162cm,体重54.5kg,胸厚18cm。体表入射剂量(平均值):男性0.117mGY;女性0.1mGY;照射量(平均值):男性0.83mAS;女性0.73mAS。
5.胸部正位影像解剖结构的评价区域、标准与配点
(1)肺野部:肺野末梢侧:重点是对血管(肺纹理)向肺野外带末梢连续追踪的评价。
(2)右(或左)肺野末梢血管的追踪:配点15 ; 1清晰可见直径2mm的血管影;2 能明显追踪到直径1mm以下的末梢血管影 3 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76+-0.04。
(3)右下肺末梢血管分支:重点对右上肋膈角处末梢血管分辨力的评价;配点15。
(4)1清晰可见直径2mm程度的血管影 2 明显可见直径1mm以下末梢血管影 3 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13+-0.04。
(5)肺野纵隔侧:重点左上肺动脉分辨力进行评估。配点8。
(6)左上肺动脉分支:1 清晰可见直径5mm程度的血管影; 2明显可见左上肺动脉分支与主动脉弓的边缘;3 左上肺动脉分支密集处可分辨程度1.13+-0.04。
(7)右下肺动脉重叠影像:重点对重叠的大血管、支气管透亮阴影的评价配点8。
1 清晰可见直径5mm程度血管影像; 2 明显可见右下肺动脉边缘与重叠影像; 3 似可见与肺静脉的交叉、支气管透亮区;4密度标准0.98+-0.02。
(8)纵隔部:重点对低密度区、低对比影像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9)主气管:1明显可见主气管边界;2可见与主气管交叉的奇静脉上区凹陷的边界;3主气管密度标准为0.62+-0.03。
(10)左右主支气管追踪:重点对低密度区中略高密度影像(支气管分叉)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11)明显可见气管旁线、气管分叉;2可见奇静脉弓部;3左右支气管下缘可追踪; 4密度标准0.44+-0.02。
(12)心脏、横膈部相重叠的血管影:重点对低密度区、低密度影像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13)可追踪到与心脏阴影相重叠的血管影;2可追踪到与横膈相重叠的血管影;3心影密度标准0.37+-0.02,膈下密度标准0.33+-0.22。
(14)物理因素
锐利度:肋骨、锁骨骨棱、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配点10。对比度:整体影像的密度柔和匹配,配点10。纵隔与肺野最大密度匹配良好,密度差标准为1.30+-0.05。肩胛骨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可见范围。颗粒度:肩胛骨下方的软组织,配点10。软组织颗粒性良好,未见颗粒性斑点;脂肪线可见密度:纳入各评价区域中定标。
(一)胸部后前位
1.综合评价配点的分布,总计200分
(1)诊断学要求应占主导比例(70分)
(2)肺野部评价区46分(其中肺野末梢侧30,纵隔侧16)
(3)纵隔部评价区24分(其中主支气管8,气管分叉8,心影、横膈重叠部8)
(4)物理学因素(30分)
对比度10分,锐利度10分,颗粒度10分。
(5)成像的技术条件50分
(6)病人体表入射计量50分
2.解剖结构评价区域的划分与标准
3.胸部正位成像技术条件标准
(1)管电压取100—125KVP
(2)滤线栅取10:1以上的栅比
(3)选用胸部专用大宽容度屏/片组合,相对感度400
(4)X线管总滤过不低于3.0mmAL
(5)采用自动暴光控制9(AEC)
(6)以上五项因素评价配点各占10,共50
4.胸部正位摄影体表入射剂量控制标准
首先要确认什么是“标准成人”,通过综合胸厚(中心线射入点的胸部前后径)、体重、身高三项指标来确定成年人的标准。例如:
(1)测试条件:125KVp管电管、400相对感度的L型屏/片体系、180cm摄影距离、12:1滤线栅、自动暴光控制(AEC)3个探测点选用、X线管总滤过3.5mmAL。
(2)成人标准(平均植):男性身高173cm,体重67.5kg,胸厚20cm;女性身高162cm,体重54.5kg,胸厚18cm。体表入射剂量(平均值):男性0.117mGY;女性0.1mGY;照射量(平均值):男性0.83mAS;女性0.73mAS。
5.胸部正位影像解剖结构的评价区域、标准与配点
(1)肺野部:肺野末梢侧:重点是对血管(肺纹理)向肺野外带末梢连续追踪的评价。
(2)右(或左)肺野末梢血管的追踪:配点15 ; 1清晰可见直径2mm的血管影;2 能明显追踪到直径1mm以下的末梢血管影 3 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76+-0.04。
(3)右下肺末梢血管分支:重点对右上肋膈角处末梢血管分辨力的评价;配点15。
(4)1清晰可见直径2mm程度的血管影 2 明显可见直径1mm以下末梢血管影 3 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13+-0.04。
(5)肺野纵隔侧:重点左上肺动脉分辨力进行评估。配点8。
(6)左上肺动脉分支:1 清晰可见直径5mm程度的血管影; 2明显可见左上肺动脉分支与主动脉弓的边缘;3 左上肺动脉分支密集处可分辨程度1.13+-0.04。
(7)右下肺动脉重叠影像:重点对重叠的大血管、支气管透亮阴影的评价配点8。
1 清晰可见直径5mm程度血管影像; 2 明显可见右下肺动脉边缘与重叠影像; 3 似可见与肺静脉的交叉、支气管透亮区;4密度标准0.98+-0.02。
(8)纵隔部:重点对低密度区、低对比影像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9)主气管:1明显可见主气管边界;2可见与主气管交叉的奇静脉上区凹陷的边界;3主气管密度标准为0.62+-0.03。
(10)左右主支气管追踪:重点对低密度区中略高密度影像(支气管分叉)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11)明显可见气管旁线、气管分叉;2可见奇静脉弓部;3左右支气管下缘可追踪; 4密度标准0.44+-0.02。
(12)心脏、横膈部相重叠的血管影:重点对低密度区、低密度影像分辨力的评价。配点8。
(13)可追踪到与心脏阴影相重叠的血管影;2可追踪到与横膈相重叠的血管影;3心影密度标准0.37+-0.02,膈下密度标准0.33+-0.22。
(14)物理因素
锐利度:肋骨、锁骨骨棱、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配点10。对比度:整体影像的密度柔和匹配,配点10。纵隔与肺野最大密度匹配良好,密度差标准为1.30+-0.05。肩胛骨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可见范围。颗粒度:肩胛骨下方的软组织,配点10。软组织颗粒性良好,未见颗粒性斑点;脂肪线可见密度:纳入各评价区域中定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