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第三届《神经科常见眩晕诊治及前庭功能评价》讲习班
眩晕(vertigo)是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诸多学科,且诊治过程繁杂,临床医生常由于对其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将大量中老年人的慢性头晕或眩晕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颈椎病或脑梗死等。作为临床医生,由于日常工作繁忙,占用了大家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而在眩晕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培训方面常常投入较少。
近年来,随着前庭、眼动生理等机制研究的深入,基于病史-查体-前庭功能等评价技术的眩晕诊断框架体系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头晕/眩晕诊断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较为完善的眩晕诊断框架体系将会促进“眩晕专业”成为一门“眩晕学科”。为加强眩晕病学交流,提高眩晕诊断规范及水平,由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杨旭副主任牵头,主办第三届眩晕诊治及前庭功能评价讲习班。在我们的此次讲习班中,我们将在内容及专家团队上进行了全面调整,力图打造一流的眩晕精品课程,特邀请美国UCLA大学、301医院、协和医院、天坛医院、北京医院及同仁医院等医院的眩晕专家,共聚一堂。从眩晕进展、基础及临床、耳科及神经科等多维角度进行内容安排,并设BPPV专场,基本覆盖了目前眩晕最新诊疗规范几乎所有的内容,通过面授培训,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针对眩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点等内容进行交流。相信对于有意从事、建立眩晕专科的医生,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们期望,此次学习班的内容将能将够使学员掌握规范的眩晕诊治体系及框架,掌握眩晕患者的病史采集、常规床旁检查法及前庭功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以后的眩晕诊治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主办单位: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协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眩晕中心
协助单位:《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全科医学》、《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临床荟萃》、《临床误诊误治》、《解放军医药杂志》、医脉通、杏树林
培训时间: 2015年7月23日全天报到,2015年7月24-26日开课。
培训对象: 临床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等。
备 注:
(1)报名时,可向会务组联系,如有其它要求,请通过E-mail或电话说明。
(2)授予国家级I类学分6分。
日期 |
时间 |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所在单位 |
授课题目 |
7.24周五 上午 |
8:30-9:30 |
杨旭 |
主任医师/北大副教授 |
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
神经科眩晕诊断若干问题及诊治框架 |
9:40-10:30 |
吴子明 |
主任医师 |
解放军总医院眩晕中心 |
前庭外周性眩晕病的诊治问题与挑战 |
|
10:40-12:00 |
Tian J-R |
教授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眼震的外周、中枢机制及眼动机制问题 |
|
下午 |
14:00-15:00 |
张卫光 |
副教授 |
北大医学部解剖教研室 |
前庭外周、中枢通路解剖学 |
15:10-16:30 |
陈太生 |
主任技师 |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
前庭功能的快速评价技术 |
|
16:40-17:40 |
马鑫 |
副主任医师 |
北大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
听力图的识别、评价 |
|
7.25周六 上午 |
8:30-9:30 |
杨旭 |
主任医师/北大副教授 |
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
眼震电图的解读 |
9:40-10:40 |
杨本涛 |
主任医师 |
同仁医院影像中心 |
前庭外周性眩晕病-相关影像学诊断 |
|
10:50-12:00 |
Tian J-R |
教授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眩晕患者的常规床旁检查法 |
|
下午 |
14:00-15:00 |
吴子明 |
主任医师 |
解放军总医院眩晕中心 |
前庭性偏头痛/单侧前庭病变的诊断 |
15:10-16:10 |
蒋子栋 |
主任医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
伴有听力受损的眩晕病的诊治 |
|
16:20-17:30 |
韩军良 |
副主任医师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
单发持续性眩晕的诊断 |
|
7.26周日 上午 |
8:30-9:30 |
鞠奕 |
主任医师/副教授 |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
急性中枢前庭综合征的眼震形式 |
9:40-10:30 |
赵性泉 |
主任医师/教授 |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与眩晕 |
|
10:40-12:00 |
卜力 |
副主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
眩晕患者的焦虑、睡眠问题评价、药物应用技巧 |
|
下午 |
14:00-14:50 |
吴子明 |
主任医师 |
解放军总医院眩晕中心 |
BPPV的诊治 |
15:00-15:50 |
王利一 |
副主任医师 |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 |
上半规管BPPV的处理 |
|
16:00-16:50 |
杨旭 |
主任医师/北大副教授 |
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
不同类型的BPPV案例分析 |
专家介绍
杨旭,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科技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健康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北京神经病学疑难病会诊中心专家、全国VESSEL眩晕规范化诊疗巡讲-神经眩晕专业教授组主讲人之一。兼10多种核心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应2014北大(生物医学论坛)进行交叉学科主题演讲,应《中国卒中杂志》作为2015年第5期执行主编,进行眩晕专栏组稿。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在眩晕的诊治,包括BPPV(耳石症)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9项,指导研究生15人,发表中英文论文60篇。获2013、2014年度“十佳专家”称号,获2014年度“研究生优秀导师”及“优秀教师”称号。
张素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期间曾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在眩晕症(梅尼埃病)研究方面曾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荣立三等功2次,获国家及军队科技奖12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已培养硕士生5人,博士及博士后5人。参加编写医学专著10册,已主编“眩晕症的诊断和治疗”(2002年)及“耳鼻咽喉与全身系统疾病”(2003年)2部,撰写论文50余篇。专业特长:擅长诊治耳鼻咽喉疑难病症,侧重于耳聋、耳鸣、眩晕症的临床、基础研究及康复研究。
吴子明,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学组副组长,现为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主任。专业方向为前庭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在国内率先在临床开展椭圆囊(主观垂直视觉)和球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功能检查。在临床开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与研究、梅尼埃病诊治与研究、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诊治与研究及前庭系统疾病的平衡障碍的康复治疗等,开展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等前庭功能检查方法的研究。发表眩晕相关文章5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3部;中华医学奖一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黄魏宁,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同时兼任《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病理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现在被中国中央保健委员会聘请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网的创建人及全国首家眩晕诊疗中心的创办人。198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1987年于首都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1991年至1999年期间,分别赴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耳鼻咽喉科、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研究院实验听力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大学耳鼻咽喉科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眼耳医院进修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及听力学,并成为国际耳鼻咽喉学委员会委员。获得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及中央保健委员会奖励。迄今发表各类专业学术文章50余篇,参加编写专业学术著作3部。专业特长:耳科学及听力-前庭学,特别是对梅尼埃病(MD)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研究。
单希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武警部队眩晕病研究所所长,武警部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科学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眩晕医学专业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第8、9届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8家专业性杂志编委。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出版了眩晕诊断学的专著《临床眼震图学》和学科发展建设的专著《岁月无痕》,主编《漫谈感官世界》。获得15项国家专利。
刘博,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曾赴澳大利亚国家听力中心,Macquire大学学习临床听力学;在墨尔本BIONIC EAR研究所学习人工耳蜗技术。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鉴定专家组专家,崇文区计划生育委员会鉴定专家组专家,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言语康复专业专家。《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审稿人。因《人工耳蜗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3项。主要研究重点围绕听觉与前庭系统相关的生理与病理研究、人工耳蜗技术的相关研究等。参编专著13部,其中副主编3部,近年来已发表论文30余篇。擅长:听力及眩晕等内耳疾病的诊疗与相关应用研究。
蒋子栋,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香港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从事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获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国际听力前庭内科医师联合会委员(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in Audiology, IAPA)。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协作组成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分会耳内科组委员。《中华耳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国际耳鼻咽喉科学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审稿专家。
Junru Tian(田军茹),Received MD from Second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and Master of Neurology from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in China, and PhD in Neuroscience from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Medical Center in US. Completed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JohnsHopkinsMedicalSchool. Engaged i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vestibular and oculomotor field as faculty and project director in UCLAMedicalCenter to study the sensitive and effective new technological methods and tools involved from peripheral to cortical levels to detect early abnormalities of visual-oculomotor and vestibule-ocular disorders. Worked on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in recent years. Published many works that are significant discoveries in this field. Have been a member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Served as a reviewer and a member of the editing committee of several journals. Participated in NIH funded research projects in corporation with China and conducted intervention trainings in China. Have been appointed to guest professor for several hospitals and institutions in China
赵性泉,神经病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卒中培训中心、卒中单元培训部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特约专家;《北京市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库》专家成员。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奖。主编《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脑卒中:新理论与新实践》,并参与编著多部神经病学及脑血管病书籍。自2006年以来,中英文论文 80余篇,其中20余篇SCI收录。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特别是脑出血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神经危重症研究以及眩晕的诊疗研究。
鞠奕,神经病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理事,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协会病理生理委员会青年委员,武警部队耳鼻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眩晕医学专家委员会,2部医学期刊审稿人。近5年来,借助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平台,参与国家级、市级等科研课题多项,参与翻译和编写书籍4部,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擅长专业: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韩军良,副教授、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委员、解放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委员、陕西省康复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主编(主译)专著2部,负责国家和陕西省科研课题3项,发表英文论文1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眩晕和脑侧枝循环的临床研究。
张卫光,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及PBL中心副主任,北京市解剖学会副秘书长,《解剖学报》编委。主持了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和1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局部解剖学》。主编或副主编专著、教材或教辅12部。主持及参与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研究项目,多项北京市的科研项目,完成了1项国家重大任务。发表研究论文和综述4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八年制创新人才20余名。主要的研究方向:血管的分子形态学与遗体保护研究、前庭解剖。
王利一,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长期从事耳聋耳鸣及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眩晕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眩晕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分会委员。擅长: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诊治。
杨本涛,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同仁医院影像科。任中华放射学会第13、14届骨关节学组委员,兼任中华放射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临床影像学杂志编委及放射学实践杂志青年编委,并任磁共振成像、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多见杂志及学报的审稿专家;2011入选北京市首都高层次人才“学科骨干”,2012年入选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百”层次。在耳性眩晕相关的影像学方面研究深入。
陈太生,主任技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天津耳鼻喉科研究所-前庭功能室。从事前庭平衡专业临床试验和研究工作20余年,主持或合作主持了20年来天津市全部的眩晕-前庭相关科研课题。主持引进多项与眩晕相关的前庭测评技术,分别填补了天津市或国家的技术空白;与已故于立身教授合著了新版《前庭功能检查技术》一书,发表论著30余篇。
上一篇: 第三届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及论文撰写讲习班
下一篇: 第十一届心血管医师规范化培训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