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乐做杏林垦荒者
他满头整洁干练的短发,以钉钉子的精神在医苑孜孜求索,青春时盛却已饮誉业界。他就是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垦荒者、医院“十佳专家”丁明超。
起点落后不意味着输掉比赛
2012年底,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正式创建。截至目前,该科室已完成400余台手术。同外周血管介入科是新兴学科一样,丁明超也曾是半路出家的“门外汉”。
作为放射科的本科生,丁明超毕业后进入了只有19个病人的北京老年医院工作。在影像科科室里,他默默地研习人体全身结构的“透视图”,练就了“火眼金睛”。
为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发挥自己动手能力强的特质,他在北医读研期间奔走在各大医院观摩学习,在航天中心医院曾经一天要做10台手术。渐渐地,他的技术渐趋炉火纯青。
为了打破科室发展的“高原反应”,本着专科专治的原则,丁明超又带领外周血管介入团队提前布局落棋。
目前,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正展开手脚,定向发力,“80后”青年医师,围绕缺血性血管介入、出血性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亚学科,划分了各自的主攻方向。从输血式传授,到造血式强肌体,从延伸学科链培养精锐尖兵到技术合围提升整体战斗力,外周血管介入科已然下好了先手棋。
作为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对于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腔内微创下腔静脉取栓等,存在医疗“禁区”。丁明超带领的外周血管介入“青年团”,却敢于挑战高难度、高风险。
他不仅实现了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介入治疗的“破题”,又在本专业领域率先完成了腔内微创下腔静脉取栓新术式的突破。10年间,丁明超完成近6000台手术,并发症率仅为0.3%,远低于国家卫计委设定的5%的标准,书写了业界的奇迹。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会导致患者下肢发生缺血症状,如腿凉、腿痛、麻木等,一直被认为是手术治疗的禁忌症,这部分患者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结局。
丁明超率先突破并掌握了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经临床随访证实,该治疗技术疗效确切,为患处溃疡愈合赢得了时间,减少了截肢事件的发生。
丁明超陆续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著31篇,出版20万字专业著作4册,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并获院内重点资助课题11项。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被《科学中国人》、《科技文摘报》等媒体报道。
看好每个病人做好每台手术
日前,在中国医师协会的选举中,丁明超当选内脏动脉疾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当选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
有人问他取得成果的秘诀,他说:“就是每天踏踏实实地看好每一个病人,做好每一台手术。”
8月份的一个傍晚,航天中心医院外周血管介入科迎来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26岁的小伙子罹患重症急性下肢静脉血栓伴股青肿,左腿明显肿胀,左小腿比右小腿粗9厘米,左大腿比右大腿粗14厘米,病腿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并已经出现下肢肌肉的坏死。
由于父母和病患均伴有智障,早已错过了治疗的14天“黄金时期”,辗转多家医院都被判定需要截肢。
“智障+截肢”对于一个已十分艰难的家庭来说,必然是雪上加霜。切开取栓已经不可能,如果挑战下腔静脉及下肢静脉全腔内取栓术,国内没有先例,且风险极高。
怎么办?科室进行了会诊,丁明超对手术方案反复缜密思考,最终手术成功取出了血栓,取出的血栓足足装满了100毫升的无菌盆。
丁明超以普通的医疗器械、以巧博大的术式保住了青年的手足,为这个无助的家庭接续了走向未来生活的动力。
“只要患者的获益大于手术风险,就值得全心付出。”丁明超说。
上一篇: 我们身边的“郝”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