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敢于承担、善于创新——记神经内科王培福主任
我们常常把临床工作形容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亦或是形容医生为“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因为医生的工作对象是病人,关系着病人的生命,这样的工作性质必然充满着未知的风险和无尽的变数,病人出现问题我们不安,病情恶化我们难受,病情痊愈我们才会欣慰。近期神经内科王培福主任敢于承担、善于创新,成功救治了一位锁骨下误穿伤患者。
75岁的康老太太,诊断脑出血,需短时间内大剂量应用甘露醇,且为测量中心静脉压故行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置管,操作中不慎将静脉导管尖端置入头臂干,对于此事件既往从未遇过,且相关报道少,经验全无,这让操作者诚惶诚恐,当即请示王主任,王主任冷静分析后考虑:此处血管为不能压迫部位的穿刺,且破口较大,周围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后是气管,不可直接拔出,否则有大出血压迫气管导致窒息的风险。随后紧急组织多学科会诊商量对策,可行的办法有:1、封堵器,因穿刺路径迂曲,位置深,不能压迫,成功率低,风险较大;2、覆膜支架,可放覆膜支架于血管穿刺口处,覆盖穿刺口,但血管穿刺口位于头臂干分叉部,血管迂曲,覆膜支架不易置入,且费用昂贵;3、裸支架联合弹簧圈,该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但花费亦较多,且成功率没有十足把握;4、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高,且患者高龄,卧床状态,术后并发症不可避免,家属不易接受。王主任提出可行办法:可更换直径较细的导管,由细管替换粗管,置管周围少量出血后机化,形成窦道,最后拔出细管,压迫窦道,使之闭合。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可试行王主任建议,在随后将近3周时间内,我们在超声协助下更换导管3次,最后将穿刺导丝留置2天,动态观察穿刺口处无出血后在超声引导下拔出导丝,复查亦无出血,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血行感染等并发症。
这一案例虽然结果令人满意,但在救治过程中时刻让我们提心吊胆。王主任不但没有责备我们操作失误,反而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亲自管理病人、指导监督,并教诲我们:作为年轻医生,不要怕出事,但一定要有责任心。让我们在紧张之余有了依靠。
王主任高瞻远瞩,敢于担当风险,大胆创新,减轻了病人痛苦,避免了更大的创伤,节省了医疗资源,避免了医疗纠纷。王主任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怀值得吾辈深思及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