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患者,天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战壕中的战友,疾病是共同的敌人。
战友间本应互相信任,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及舆论环境的变化,医患关系出现了紧张的趋势,甚至出现大家互相猜疑。新时期,国家医疗制度不断变革,必然带动医患关系的转变。
那么最适宜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航天中心医院给出了创新的答案——团队。团队,意味着医生与患者站在一起,共同战胜病魔;团队,意味着医生与患者之间充分信任,彼此依靠,共同作战;团队,意味着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充分,分工明确,以期获得最终胜利。
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一个真实案例,为大家阐述这种新的医患关系。
农历2016年腊月二十七,急诊病房突然接到抢救室电话,电话来自“定海神针”李东君主任医师。“从某三甲医院转来一名80岁高龄的老年患者,食管癌术后,最近咳嗽厉害,既往有慢支,需要住院”。白班医生放下电话,向上级医生汇报后,即刻前往抢救室了解情况。患者3个月前因食管癌行食管支架,放完支架后开始咳嗽,最近越来越重。“支架压迫?气管转移癌?气管瘘?”,不管什么情况,结果都不会太好,快到春节假期了,检查能做完吗?患者年迈瘦弱的身体,能承受检查的过程吗?主管医生小心翼翼地跟患者的女儿女婿沟通:病因不明,基础状态不好,花费可能会高,结局可能不好,医院这边根据专业,提供几种方案,但都伴有风险,需要家属自己做出选择。女儿女婿马上表示:这是你们的专业,中间环节我们服从医院安排;结果不要有顾虑,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接受。
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消除了心中的担忧和忐忑。患者和家属给予我们了充分信任,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马上为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立即做肺部CT。结果显示,大片肺不张,纵膈内有积气,但看不到瘘口。立即请示王旭东主任,并联系影像科做影像重建,但结果仍然不明确。当天进行深静脉置管,禁食水,补液等治疗。
腊月二十八,入院第二天,眼看即将过年放假,须赶快明确诊断,确定诊治方案。王旭东主任亲自安排,加急做胃镜检查。由于支架是覆膜的,遮挡视野,依然没有找到瘘口。
腊月二十九,入院第三天,次日就是春节长假。王主任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提供两个选择:一、积极方案,气管插管保驾下行气管镜,从气管寻找瘘口,之后行胃造瘘;二、保守方案,直接肠外营养,择期再放置空肠营养管。患者女儿女婿听完后表示:大夫,你们别有顾虑,我们相信你们,你们放手去做,我们选择积极方案。于是,急诊科和消化科两个科室的主任亲自上阵,气管镜下,找到了瘘口,顺利做了胃造瘘。
春节长假前的3天内,在患者家属对医生充分信任和沟通下,在彼此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患者的诊治。
回想整个过程,紧急情况下,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恰恰是医生与患者作为一个团队,彼此信任,有效沟通,共同努力,共克艰难。而当前的医疗环境,医患信任缺失。没有了信任,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在面临重要、紧急的选择时,都会在积极和保守之间犹豫,而决策一刹那时的猜忌,就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这样的环境下,航天中心医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的医患关系树立了创新标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案。期望这种新的医患关系——团队,能为社会提供新的正能量,新风气。
二月六日一大早,老父亲的女儿和女婿带着新年的喜悦来到航天中心医院党委办公室,把那份感激救命恩人的情用感谢信和一面写着“仁心仁术,妙手丹心”的锦旗来表达。送给最敬爱的医护人员,女儿说道。语言中表达着对医护人员的高度赞扬,在场的工作人员也被患者家属感动了。
患者的信任是推进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这股力量也会鞭策着我,作为一名规培医生在医学道路上勇敢前行。(规培医生 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