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肠胃不适是小事?专家:早期干预不能被忽视!
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副教授朱元民在接受《参考消息》采访时表示,对于消化系统的保护,养治结合是关键,早期诊断治疗更不能被忽视。
胃疼、恶心、腹泻、便血——生活中肠胃不好的大有人在,很多人却疏忽了这类疾病的早期干预,疏于防范和治疗,导致肠胃病迁延不愈,甚至诱发癌变,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副教授朱元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消化系统的保护,养治结合是关键,早期诊断治疗更不能被忽视。
“肠胃不舒服不是啥大事儿”“胃病主要靠养”“不用吃药,休息下就好了”——生活中,对于肠胃病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三分治七分养,不扛到最后一刻不去医院,这种错误理念让患者深受其害。
朱元民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对付肠胃病,养治结合才是上策。肠胃不舒服,首先把病因要搞清楚,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如果是功能性肠胃病,比如肠易激综合征,年轻人发病偏多,病情时好时坏,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环境变化等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导致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如果能够调整作息和饮食,多加休息,病情就会有明显好转。
但如果是器质性病变,则以诊断、治疗为主,比如溃疡病,胃食管返流症等,更多偏向于诊断和治疗,应该进行胃镜检查来明确诊断,查一查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是否根除治疗,需不需要抑制胃酸的药物来控制病情。
还有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偏高,这与生活习惯有关系,但人们疏忽治疗也是疾病高发的一大诱因,一旦出现大便便血、体重下降、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后,更要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人员应该主动接受肿瘤的筛查,将风险控制到最低。对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急症,更应及时就诊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朱元民特别提醒,除了已患胃病并且就诊检查的病人外,身体健康的人很少真正知道,胃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胃癌等)可能是因感染了一种螺杆菌而引起的,它就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密切相关的一种菌,它会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生长,是一种传染性细菌,集体进餐、共用餐具、个人卫生不注意等都有可能感染。
“从感染幽门螺杆菌、慢性浅表胃炎、萎缩性胃炎、增生最终发展到胃癌,这是一个过程,幽门螺杆菌是可以早期控制的,尽早清除对于疾病的康复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朱元民表示,在癌病发展的过程中,消化道的症状表现有时候并不可靠,有些人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感觉,但实际上病情已经较重,所以定期到医院做胃肠镜检查不能被忽视。
国外已经在普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查项目,我国还有待提高普及力度和检查意识。特别提醒四十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喜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人员,也就是胃癌的高危人员,一定要重视体检及胃癌的筛查。如果是早期胃癌,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反之,如果是晚期肿瘤,则后果非常严重,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根除后发生胃癌的机会会大大下降。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在升高,尤其是结肠癌。朱元民认为,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很多,包括家族史、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喝酒、缺乏运动等都有关系,五十岁以上尤其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该注意对结肠癌的筛查。
最后,朱元民提示,不管应对哪类肠胃病,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调节都有必要。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吸烟、喝酒以及紊乱的生物钟都不利于肠道菌群的健康。
相反,多食用富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杂粮,培养合理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锻炼有利于益生菌的增加,增强身体抵抗力。
人们还可以多食用富含益生菌的酸奶或富含益生元的豆制品,促进肠道菌群平衡,保证健康。
另外,超过四十岁后可以每年做一次专业的体检,及早发现疾病苗头。一旦发现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果断处理,肠胃病就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