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政政的队医生活
作为航天中心医院人,我有幸作为队医跟随航天二院的团队来到试验基地。在这里亲眼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从看护病人到守护国家,一样的工作不一样的情怀。
这一年,国防工作从电视上走进了我的生活中,由于工作性质涉密,我只能在一边看着大家忙忙碌碌,我知道他们很忙,但是不知道他们在忙什么,感觉很神秘,感觉这么近,那么远。工作中大家很照顾我,除了医疗工作没有给我安排其他的事情,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大家忙碌归来后去巡诊查房,检查身体健康状况,给需要的人员送上药品。做队医以后我最惊讶的是这个团队如此年轻,大多为80后、90后,平均年龄大约36岁,曾经的小孩变成了中流砥柱,对于刚入职的我能加入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年轻团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感到很自豪。最温暖的是在这里没人称呼老师,我从上幼儿园起,叫了20多年的老师在这里消失了,大家都喊师傅,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在传道受业解惑之余还多了一分传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承的是手艺,流淌的是情意,一代一代的导弹串起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世界的浓缩成了中国的。
在工作中我也需要陪同技术人员一起前往阵地,原来贫瘠的戈壁滩不是只有胡杨林和沙砾,也有守护我们的大国重器,它守的是国门,硬的是底气。一片戈壁滩中散落着几间简易厂房,很高很大,没有空调和暖气,冬天冷,夏天热,冷暖自知。干燥的空气,凛冽的寒风带走了青春和汗水,凝练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一次次的辉煌在这精神里孕育又诞生,如此简单,如此难。带的走的是个人的韶华和家庭的欢聚,带不走的是大国重器,空天防御,强硬的是的一个国家民族的脊梁,点点滴滴都记录在了他们早生的华发、变形的颈椎、劳损的腰肌里。
在一次聚餐中,听着高级工程师和军方代表们讲述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大家谈论起了阅兵,有人看着自己经手的一代又一代装备从天安门前经过,有人立下军令状亲自从天安门前经过,接受国家和人民的检阅,眼眶里晶莹,言语间自豪。那一刻,他们的自豪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以后阅兵时我也可以自豪的对朋友们说“看见这颗威武雄壮的导弹没,我给它背后的航天科研人员提供过医疗保障”。爱国不是口号,成了我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民族自豪感就这样油然而生。
没有空防就没有国防,没有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强大。正是有这样一群人付出了不能歌颂的付出,才成就了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美好愿景,没有他们,可能你的人生只能停留在出走而没有归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党许诺的一句空话,对国家的发展要多一些信心,我们的天空除了雾霾还有平安,太平盛世,总要有人为这万家灯火负重前行。(急诊科 王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