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逝如秋叶之静美─安宁疗护

字号:


今天聊一个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看到、想到、甚至是听到的话题,“死亡”,死亡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是无法避免的,《圣经》上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虽然死亡无法避免,但大家有选择的权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正如泰戈尔所写的一样“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诗文优美而含蓄,意味着一切都平静自然地进行。

 

在介绍护理模式之前,请先跟小编做一道选择题,假如若干年以后。当您面临选择生命结束之时,您会选择下列哪一种?

左边:ICU,先进的设备、经受有创操作延长生命。

右边:在安静、温馨的环境,对症止疼,亲人陪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范,安宁疗护针对患有无法治愈疾病的病人,积极性的全方位照顾。照顾生命,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不提早也不延后死亡,积极提供疼痛及其他窘迫症状的缓解,提供支持系统,帮助病人尽可能提升生命质量,帮助家人度过病人生病与其身后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压力。

加强医学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建设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在2017年推出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出,充分说明了国家政府对开展安宁疗护的重视。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北京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4.2岁,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再过30年,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我们都是其中之一。在未来不可避免的会在某个时间段和死神相遇,如何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是我们需要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优生、优育、优死!

“安宁疗护”主要做法是:首先,临床医生诊断,患者已处于临终期,现有医疗水平不可能使其痊愈;其次,护士与家属沟通,是否接受“安宁疗护”,即不进行插管、心肺复苏等无谓的、创伤性抢救措施,而主要针对不适症状进行处理,如针对患者的水肿、疼痛、尿失禁等症状进行疗护;随后,心理护理跟进,帮助患者平静地面对死亡,完成心愿。

安宁疗护起源

安宁疗护方式的开创者是英国人桑德丝( Dame Cicely Saunders )。1947 年她照顾一位年轻的癌症 病人大卫·塔斯马,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医生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无策,桑德丝突发奇想:“不知能否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点什么?能否给他们更好的照顾?”于是桑德丝决定为癌症病人建立一个像家而比较不像医院的地方。1948 年大卫去世,并将他的遗产五百英磅都留给桑德丝,自此桑德丝便特别关心癌症病人,且继续为她的理想到处演讲,募款。安宁疗护(姑息治疗)的理念是通过由医生、护士、志愿者、社工、理疗师及心理师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服务,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在减少患者身体上疼痛的同时,更关注患者的内心感受,给予患者“灵性照护”(该词源自台湾)。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死者了无牵挂,生者还得坚强地继续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