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马水亭
很多人认为发生了吞咽困难是毫无办法挽回的,只有眼睁睁看着它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只能插上胃管,把食物直接打到胃里。
其实吞咽障碍是可以通过训练恢复、暂停或延缓它进一步发展的,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它分为基础训练及摄食训练。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则是实际进食的训练。
(1)发音运动训练
发音肌群与吞咽肌群有共同的作用,很多患者在吞咽困难的同时,伴有言语障碍。训练时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康复训练:如嘱患者张口发“ā”音,并向两侧运动发“yi”音,然后再发“wu”音,也可嘱患者缩唇然后发“f”音,像吹蜡烛、吹口哨动作,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
(2)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
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鼓起腮,随呼气轻轻吐出,也可将患者手洗净后,作吮手指动作,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肉运动,每日2回,每回反复做5次。舌部运动:病人将舌头向前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按压硬腭部,每回运动20次。作用为改变咀嚼吞咽相关肌力运动,方法为主辅运动结合做口唇舌体下颌关节的运动。
(3)寒冷刺激
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增强吞咽反射,方法为冰棉棒接触腭弓为中心的刺激部位,左右相同部位交替。
(4)呼吸道的训练
呼吸训练,深呼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能力,引起咽下反射,防止误咽。
(5)反复轮换吞咽
作用为除去咽部残留物,强化吞咽意识。当咽部已有食物残留,如继续进食,则残留积累增多,容易引起误咽:因此,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方法是做空吞咽,或数次吞咽或将各种适合食物交替进食后再进行空吞咽。为了使上述功能恢复训练过渡到复杂的吞咽模式,每次治疗之后都要做吞咽动作,有吸入危险的患者则做空吞咽动作,因为改善吞咽功能最重要的训练就是吞咽。
2.摄食训练法
(1)进食的体位
体位因人因病情而异。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体位,不能坐位的患者,根据病情取躯干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健侧肢体在下,此体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或头稍前倾45度左右,这样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或可将头轻转向瘫痪侧90度使健侧咽部扩大便于食物进入。
(2)食物在口中位置
进食时应把食物放在口腔最能感觉食物的位置,最好把食物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这样有利于食物的吞咽。
(3)调整进食的一口量和控制速度
一口量即最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入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一般先以少量(3-4ml)试之,然后酌情增加至一汤匙大小为宜。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已使食物全部咽下,也可以饮一口适量水且不可用吸管,为防止液体误吸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前及吞咽时憋气,这样可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每口进食量在2-20ml之间,每次间隔30min左右,每口等前一口吞咽完全后再喂,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作用为减少误咽的危险,调整合适的速度。
3.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1)重建进食习惯
老年性吞咽障碍者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细嚼慢咽,保持吞咽反射协调地进行,避免进食呛咳。若出现呛咳现象,立即停止进食,使其侧位,鼓励咳嗽,轻叩胸背部将食物颗粒咳出。
(2)心理护理
吞咽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率为25%-60%,焦虑发生率为18.4%。因此在为患者开展康复功能训练的同时,既要注意心理功能障碍方面的训练,又要结合患者个体的认知、情感及有关家属的支持等因素施行心理护理,始终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3)提倡综合训练
有摄食、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提倡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的协助进食功能训练、辅助器具的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助手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入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
老年人吞咽障碍的评估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对吞咽障碍老年人进行康复护理训练越早越好,系统的康复训练可显著地提高吞咽功能。抓住最佳时机对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降低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