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发烧是怎么一回事?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的腋温是36到37℃
低热是37.3到38℃
中等热是38.1到39℃
高热是39.1到41°C
超高热是41°C以上
发烧受时间,季节,月经,环境等影响。如果是经过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妊娠期,进入高温环境或者热水浴后会使体温略平时偏高,这属于正常的,会通过自身调节自行恢复。如果自觉有发热症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即可。
发热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上升形式:一般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骤升是指体温迅速上升,在数小时内达到39~40℃或更高。渐升是指在数小时内,体温逐渐上升,经数日可达高峰。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有时伴寒战、肌肉酸痛、无力。
(2)高热持续期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增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
(3)退热期(体温下降期)
特点:散热增加,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
体温下降方式:一般有骤退和渐退两种形式。骤退是指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渐退是指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此期由于病人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有心血管疾患的病人,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征象,护理应密切加强观察。
发热的类型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回归热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