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揭开血脂的神秘面纱
李贤玲
俗话说“通则灵”,这对我们的血管同样适用。但作为“三高”之的高血脂,正慢慢阻塞血管的通畅。血脂异常被称为最隐蔽的“杀手”,很多人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血管已慢慢被“侵蚀”。
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2.2亿,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正以每年超过300万人的速度夺去人们生命。
●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构成。胆固醇又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之分。
●“好”胆固醇对血管有保护作用,但“坏”胆固醇一旦过量,就会逐渐在血管壁上形成小斑块,让血管通道变窄,血流受阻,引发心肌缺血、脑梗塞、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现在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病,越来越多的人沦陷其中,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血液黏稠、看起来浑浊≠高血脂
血液黏稠是指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多了,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血液流速变慢。而高血脂是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好”胆固醇过低造成的,只是血液黏稠的一个因素。
化验单正常≠没危险
不同人血脂的“正常值”是不一样的。针对健康人群而言,“坏”胆固醇的理想水平应低于3.12毫摩尔/升。但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或肥胖、吸烟人群,应将这一参考值相应下调。
体重合格≠血脂不高
很多人认为高血脂是胖人的专利。但高脂血症一方面继发于糖尿病、血压等其他疾病,另一方面还与环境及遗传相关。瘦人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影响,并不能对高
脂血症完全免疫。
血脂异常,5个部位会说话
尽管血脂异常被称作最隐蔽的“温柔”杀手,但它还是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如果出现以下5种情况,提示血脂可能偏高了,建议及时到医院做血脂检测。
1.出现睑黄疣
眼睑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除眼皮外,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也是多发部位。头晕犯困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出现这些情况也提醒你血脂可能偏高了。
2.眼球周边有灰白环
黑眼球边缘被一圈灰白色、宽约1~2毫米的圆环或弧形半圆环所包围,时间久了,颜色会不断力深且越来越明显。
3.手部有黄色结节
手背、指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臀部等部位出现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的结节、斑块或疹子,或是手掌出现黄色或橘黄色条纹,这提示血脂很高,可能是高脂血症。
4.腿肚抽筋
腿脚经常抽筋、刺痛,补钙、休息并无好转时需警惕血脂偏高。这是因为胆固醇积聚在周围
肌肉中,刺激肌肉收缩导致的。
发现高血脂血症后,首先应进行饮食调整、改善生活方式以及对上述影响因素加以控制。旨日清缓释茶,能有效的缓解高血脂的症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药物治疗。具体包括:
1。限制高脂肪食品: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不过,不能片面强调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因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适量的摄入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控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合理的。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猪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
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
2。改变做菜方式: 做菜少放油, 尽量以蒸,煮,凉泮为主。少吃煎炸食品。
3。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限制甜食的摄入。
4。减轻体重: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以每月减重1~2公斤为宜。降体重时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糖、足够的蛋白质。
5。加强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体力活动不仅能增加热能的消耗,而且可以增强机体代谢,提高体内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利于甘油三酯的运输和分解,从而降低血中的脂质。
6。戒烟,少饮酒: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适量饮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长期饮酒,则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因此,中年人还是以不饮酒为好。
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
7。避免过度紧张:情绪紧张、过度兴奋,可以引起血中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凡有这种情况,可以应用小剂量的镇静剂(遵医嘱)。
8。药物治疗: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患者应加用药物治疗。
药物的选择请在咨询专业医生之后,由医生根据具体病因,病情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