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人物风采

战斗的姿态始终如一

来源: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3-13
字号:

医务部主任、共产党员李成义抗疫纪实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新春到来之际席卷全国,让经历过17年前非典疫情的人们,恍如恶梦重现。航天中心医院医务部主任、共产党员李成义对此深有感触,17年前,他是本院感染非典的医务人员之一。如今,他又在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疫情当前  独当一面

    一月中旬,北京疫情初发,1月21日,航天中心医院就遭遇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前,李成义作为医务部主任,被任命为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医疗组组长,承担制定来院就诊患者的防控工作流程、诊疗规范,组织实施筛查、诊断、会诊、治疗等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在医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以及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主管院领导的指导下,他必须独当一面,带领医疗组确保各相关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医院在第一时间启动Ⅰ级响应机制,但疫情来得比想象的还快,与患者诊疗相关的一切事务需要立即做出调整。疑似病例怎么排查?诊疗流程怎么优化?医务人员梯队怎么安排?检查绿色通道怎么设置?发热重症病人怎么抢救......哪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疫情防控全局。针对这些问题,在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主管院领导的指导下,李成义和医疗组的同志们殚精竭虑,一一周密部署,细致安排。自疫情发生以来,数十次疑似病例排查,无数次急危重症抢救,医务部作为信息枢纽,李成义就像一个总调度,上下协调,内外联系,可谓呕心沥血。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医院党委提出要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许多同事并不知道,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艰难战斗中,医院有4名白衣战士英勇负伤,感染上了非典,当时战斗在神经外科的李成义就是其中病情最严重的一位。经历过生死考验,在他心里,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个目标重若千钧!他深知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的极端重要性。由此,除对一线防护物资配备适时提出要求外,他还心细如发,对最前线医务人员在隔离衣下的着装提了合理化意见,如袖口应该多长等等。严防死守,决不让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流入后方病区,在他看来,这是对医务人员的更大保护。为此,他严把住院入口关,对新收住院的每名患者,都几乎要一一过问,指导排查,做到了然于胸。他要尽可能多做一些努力,只为心中的那个目标。

    为了最终的胜利,决不打疲劳战,要积极为前线战士减压。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在疫情初期,他就早早地安排急诊科作为发热门诊的后备队,随时补充一线战斗人员,并确定以一个月为限进行医务人员轮替。2月20日,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医院首批34名轮替人员准时进驻发热门诊和急诊抢救室,实现“轮换休整到位”,走在了党中央和政府要求的前面。“成义主任说到做到,让人十分感动!”急诊科主任、兼管发热门诊的王旭东说。

    疫情期间,各专业的正常诊疗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患者很容易滞留在急诊科,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因此成了诊治患者压力最大的科室。但航天中心医院有李成义在,他一个一个紧盯,凡需要急诊收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抓紧组织排查,并一一跟后方科室沟通,打消顾虑,及时收治。“尽管疫情期间我们急诊患者人数在三级综合医院中算比较多的,但患者滞留现象并不严重。这主要归功于李成义主任的积极协调。”王旭东说。

    把工作做到极致,在他这里,不是信条,而是习惯。鲜为人知的是,李成义还是国家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特聘的医疗专家组成员,经常被派遣到全国各地进行大型医院巡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等级医院评审等专项检查,并常被聘为检查组组长,因此也锤炼了他的战略思维、开阔视野和前瞻眼光。他把这些优势充分运用到工作中来,尽管工作千头万绪,却总能抓住要害,举重若轻,做得井井有条。

    决不能让疫情击倒任何一个医务人员,也一定要确保急需救治的患者能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这是他坚定的信念,为此,他誓与大家一起顽强拼搏,负重前行。

身先士卒  亲历亲为

    平时,很难在办公室找到李成义,他几乎扑在一线科室,随时了解需求,协调解决问题。疫情来了,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更是随时出击,身先士卒。

    二月初的一天,早上七点多,一位常规来院做治疗的老爷子突然咳嗽得厉害,咳嗽时还摘掉了口罩,惊得医生护士一阵恐慌。李成义紧急赶到现场,联系疾控处进行现场消毒,并亲自推着轮椅把患者转移到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最终排除了疑似。像这样自己亲自推送患者去做排查、亲自运送疑似患者的送检标本的事例还有多次。他十分理解疫情初期临床医务人员的恐慌心理,他要以自己的表率行为减轻大家的担心。

    除了疫情排查,每逢重大急危重症抢救,他也是每场必到。2月25日晚上11点多钟,一位29岁孕30周的妊高症子痫患者来就诊,病情十分凶险。接到电话,李成义立即赶到进行内外协调,指挥抢救,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点。凌晨3点半,刚下手术的患者又出现生命危象,李成义再次赶到现场组织抢救。早上8点,他又和专家们一起商定后续治疗方案。经过惊心动魄的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而这样紧急组织多学科大抢救的事,李成义早已司空见惯。

     事必躬亲,亲历亲为,虽然很累,但只要能给临床一线以强大的支撑,李成义觉得再多的辛苦也值。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他认为这理所应当。

    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晓艳是跟李成义打交道最多的科主任之一,她感慨地说,以前真没想到医务部可以做这么多事,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

    有人说,因为他感染过非典,面对新的疫情,肯定比常人更加恐惧。经历过生死边缘的他,当然更懂得新冠肺炎疫情的凶险。但大家看到的李成义,却是一个如此坚强的斗士,有坚不可摧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顽强的毅力。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他的世界里,哪有恐惧?更没有退缩!有的只是倚天屠龙战毒魔、豪气干云斗邪祟的铿锵斗志!

  心有日月  行无晨昏

    17年前,李成义被感染非典时,曾一度命悬一线,是航天中心医院的精心救治和院领导、同事们的关爱鼓励,让他挺过了艰难岁月,因此他由衷地感激航天中心医院,愿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她。

    白天,大量的组织协调和应急事务十分繁杂,而晚上,又要整理大量的案头工作,学习上级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后续安排,等等。“5+2”“白+黑”,7×24小时工作制,就是他的常态,有时一晚仅能睡2-3个小时。

    他的家其实就在医院里,离办公室只有300米不到的距离。疫情期间要处理的事多如牛毛,他干脆把自己安顿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出击。除了大年三十与家人吃了顿年饭,一个多月都没再回家与近在咫尺的家人团聚过了。女儿正值高三备考的关键时期,平常每天早送,偶尔晚接,能为女儿做的也就莫过于此了。疫情期间哪里还顾得上女儿的学习呢?

    平时就因工作繁忙,经常把午餐当晚餐,晚餐当夜宵。疫情来袭,何时吃饭就更是没谱的事了,有时一天甚至只能吃上一顿饭。一次,深夜11点多,一名同事去办公室看他,只见他正匆匆往嘴里猛塞已不知冷热的馒头。向来喜食米饭的他,狼吞虎咽馒头的样子真让人心痛,他却没事人似地笑着说,习惯了,习惯了。

    夙夜在公,朝乾夕惕,李成义就像上紧发条的机器,似乎永不知疲倦。其实,他也想多休息休息、正点用餐,但有那么多急等处理的事要操心,没办法,只能瞅个空,扒在桌上小憩一会儿,或随便扒拉几口饭,算是补充能量了。无论自己多么疲惫,站在患者或者同事面前,他又总是那么精神抖擞,处理事情,也总是那么干净利落。大家都关心他的身体,可他自己反倒觉得没什么。拼命三郎,大概就是指的他这类人吧。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只有肩担大义、心如磐石的人,才会像李成义那样,不为工作而工作,只为事业而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