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专题专栏

航天中心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题

[抗疫前线]发热门诊工作记

发布时间:2020-03-16
字号:

或许,每个医者心中都藏着一个治病救人的梦。这个梦,也许会因为生活的琐碎和生存的压力而蒙尘,但它,一直都在。

  2020年的开篇,注定会在中国现代医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初的时候,同学群里传过来几张武汉某医院医生全套防护装备看诊的照片,让我依稀记起2003年SARS时候的场景。但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对于传染病并无什么敏锐的嗅觉,同时又感觉武汉离北京毕竟还隔着长江黄河的距离,所以生活工作一切如旧,觉得这不过会是像前几年MERS,甚或是偶尔露个脸的鼠疫一样,很快会被消灭在我们严密的传染病监控网之下。

  岂料这个病毒的狡猾程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随着武汉的消息越来越多,尤其是1月23日武汉决定封城,心跟着紧缩起来。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九省通衢之地,要做出封城的决定是何等艰难!

  疫情的确是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严重到让许多人想要逃离。作为医者,心中也并非没有恐惧。可武汉的医护同行,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并无退缩;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医护人员,逆行而去,给武汉送去最为珍贵的支援。此时,我也曾想过,自己是否也可以尽些许力量?但作为一名内分泌科的医生,自己被派往最前沿的武汉或者湖北的可能性并不大。假如真有那一天,只能说明疫情的严重程度到了另外一个阶段,我不希望会有这么一天,但果若如此,自己亦将义无反顾。

  随着疫情进展,北京新冠肺炎的病例也增多起来,各个医院发热门诊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发热门诊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医院党委决定从医院各个科室选派人员,阶段性地接替发热门诊原有医护人员的工作,以使他们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休息,我觉得这是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征得科主任同意,得到科室同事们的支持,经过严格的培训,自己终于能够上岗了,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心愿。在这个团队中,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经历过SARS疫情的老同志,心中不禁唏嘘。

  发热门诊的工作,虽然经过了严格培训,但毕竟与自己原来的日常工作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正式上岗之前,心中仍然忐忑。在此要感谢医院党委、内一支部和韩小强书记、医务部李成义主任、急诊科王旭东主任,还有发热门诊的“前辈”们的全力支持和无私传授,正是由于这些,我们才能够迅速熟悉流程,使发热门诊安全而有效的运行。还有和我一起到发热门诊替班的小伙伴们,我们的通力协作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在疫情突发期间,发热门诊的工作比平常更为复杂。有些患者会心理压力过大,体温到36.9℃已经寝食难安;而另外一些患者,则会担心医院存在感染风险,或者担心因为发热而遭受歧视,病情拖延很久才会就医。如何正确识别患者对于我们每个医生来说都不容易。我们碰到过不少已经筛查无异常的患者反复就医的情况,如何安抚这类患者往往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但只要情况允许,我们都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舒缓情绪;我们也曾碰到因为拖延过久而病情危重的患者,虽然医务处和医院专家组为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全力救治,却终是回天无力,让我们难过很久。半个月中,我们接诊了许多并非因为新冠肺炎而发热的患者,并让他们得到合理治疗;半个月中,我们并未接诊到最终确认新冠肺炎的患者,这说明这个敌人已经在我们的控制之中,虽未到举杯庆贺之时,但也的确让人开心。

  转眼两周过去,除了我和闫新欣医生,其他的伙伴都已回归原来的工作岗位。国内的疫情逐步得以控制,但国际疫情却呈现加重趋势,严防输入性病例成为发热门诊的工作重点。而北京,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人员往来频繁,近期不断有输入性病例确诊,这方面的工作更是一刻也不可放松。希望自己在未来一个月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中,仍然能够不负重托,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同事,也保护好患者。

  祈祷疫情早点结束,让一切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