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专题专栏

航天中心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题

战“疫”前沿 舍我其谁——航天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纪实

来源: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2-03
字号: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节日,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突然袭来,将这个春节载入史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同样彪炳史册的,将有这样一群航天白衣战士。航天中心医院发热门诊的14名医务人员是这支战斗队伍中的先锋和尖兵,在非常时期,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以大无畏精神,英勇上阵,成为最美逆行者。

遭遇战 此刻打响

  小年刚过,迎新春气息渐浓。1月21日11:30左右,航天中心医院发热门诊接诊到第一例疑似患者,1月22日,海淀区疾控中心确诊了该病例,这是北京市较早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之一。一场遭遇战比想象的来得还要快!

  发热门诊每天接诊很多发热患者,对发热患者来诊早已司空见惯,但自1月中旬以来,随着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的发展,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们敏锐地感觉到,疫情说不定何时就要冲到眼前。他们已有了投入战斗的思想准备,开始密切关注疫情变化,主动学习防控最新知识,在上级部署和医院疾控处的指导下,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准备防护物资等。

  只是,当确诊的患者真正出现在自己眼前时,那种巨大的震撼和心理压力确实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天值班的正是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医生组组长刘小芳和有近二十年丰富护理经验的共产党员,护士长赵勇,1月21日那天,她们俩从早晨7点忙到晚上8点多才吃上一口饭。“那两天,自己也有点小咳嗽,真是怕自己防护不到位,万一被感染了,影响的可不只我一个,整个医疗团队都可能受到影响。”十天后说起来,刘小芳仍是心有余悸。“知道那例患者确诊的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我还偷偷地哭了一鼻子呢。”刘小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

  白衣战士也是常人,直面凶险时,也会有一时的恐慌,甚至畏惧,但面对肆虐的疫情,他们却丝毫没有退缩!转身将这份恐慌和畏惧甩向身后,勇敢地直面风险,迎难再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守岗位,责无旁贷!

阻击战 舍我其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医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各项工作要求,就在1月21日遭遇第一例确诊患者的关键时刻,医院决定在发热门诊设置隔离留观病房。

  当晚,科室召开紧急会议,王旭东主任、赵勇和刘小芳等科室骨干决定,要求科室全体人员立即回岗待命。大家一呼百应,原本已订好票要回家探亲、出外旅游的,纷纷退票取消行程。大家第一时间回到岗位,紧急参加防控知识培训,练习穿脱隔离衣,参与隔离留观病房的设置等。发热门诊的医生和护士无一例外,迅速投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陈艳医生是发热门诊的骨干,抗击过非典,抵御过H1N1,大年初三也被从急诊科轮训岗抽调回来,在她生日的这一天,正式投入到战斗中。

  在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强有力的领导和各防控工作组的密切协调配合下,发热门诊的各项防控工作迅速走入正轨。预检筛查分诊、诊断取样、必要的治疗,疑似病例的隔离观察和照顾,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这些繁琐的工作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

  做好自身防护是坚守岗位的第一前提。密闭的隔离衣、口罩和护目镜,一穿就是半天。防护物资仍然紧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穿脱带来的浪费,只好不喝水、少上厕所。这其实与超负荷心身状态下的身体需要极不相符,但也顾不上这些了。冬天流感季,又赶上新疫情蔓延,既要筛查流感,又要筛查新型肺炎。为了严防交叉感染,预检分诊只能室外进行。条件如此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

  疫情当前,舍我其谁!峥峥誓言在心,神圣职责在肩,全体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就这样无畏向前!

持久战 使命必达

  为了更好地工作和休息,也为了加强对家属的安全防护,医院在院内统一为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安排了集体宿舍。大家多少年都是居家过日子,现在又过起了集体生活,不过经过一周多的紧张战斗,大家多少已有些适应了。大家心里也做好了准备,这必将是一场持久战。

  在前线阵地上,每班2个医生和2个护士,他们的忙碌自不必说。撤换下来的兄弟姐妹们在集体宿舍,除了必要的休息外,都随时准备着前方召唤,一旦有需要就随时冲上去帮忙。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下班后再回战场的经历。

  舍小家,顾大家,这在里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孩子小的只有1岁多,需要照顾的老人有的90多岁,都只能一律交予亲人了。赵勇在节前早早地把两个孩子送回安徽老家,本来是为了应对流感高峰,没想到却同时迎来了新的疫情。老二只刚满3岁,临行前,赵勇答应春节择期回家团圆,这个愿望看来无法实现了。

  医生每天上班前,早早地跟家里的亲人打个电话,只有一句:“我要上班了,一天不能接电话,别打电话啊!”下班后终于可以跟家里报个平安了,也不敢进行视频连线,怕家人看到疲惫的面容,担惊受怕。

  在这个战斗集体中,相互的安慰和鼓励从来没有现在这样显得如此重要。52岁的杜利红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和技术骨干李书文、杨娇、郝云岭等一起曾经历过2003年的抗击非典,有过战斗经验。其他同志基本上是近几年才来到这个集体里,没经历过这等战“疫”,面对突如其来、如此凶险的疫情,大家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大家达成心理默契,不在宿舍里提孩子、父母什么的,把对亲人的思念压在心底。有时说说笑话,有时说说班上碰到的事,有时相互提示工作注意事项等等。王旭东主任、赵勇护士长、刘小芳组长和年资较高的同志们及时主动给予关心安慰,叮嘱做好自我防护。

  共产党员王旭东,作为急诊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身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管发热门诊工作。尽管他没有穿着隔离衣轮到班里,但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紧贴前沿,紧急部署安排,指导梳理流程,亲临现场指挥,安抚前线战士,协调物资保障……样样都操碎了心!“大家都说,王主任是我们的主心骨!”赵勇深有感触地说。为了作持久战准备,王旭东利用作为急诊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优势,积极请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急诊科同志们作为第一预备队,随时准备替补上阵。“这是我们医院的一大制度优势,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王旭东坚定地说。

  大年初六是王文政医生的生日,科里积极准备,当天晚上,王旭东和大家为她和大年初三生日的陈艳一起举行了个特殊仪式。大家一起许愿:抗击疫情,使命必达!早日驱散阴霾,还我青天白云!

  17年前,英雄的发热门诊团队就冲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17年后,虽人有更替,但队魂尤在!对医学事业的忠诚、对神圣使命的坚守,大无畏的战斗意志、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这些必将铸就为航天中心医院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