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神经内科>> 科室园地 >>正文

科室园地

面对疫情,您焦虑了吗?

字号:

 

2020年开端,

过得格外艰难,

人宅在家中,

心却淹没在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中。

 

有人出行受限,居家隔离,与外界接触减少,面对大量跟疫情相关的信息,每天不停刷手机,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失眠;还有人时常自觉胸闷心慌,情绪面临失控……疫情之下,很多人担心自己被新冠病毒感染,出现“疑病症”......这是由于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了化。

 

普通大众常见心理问题:焦虑、恐慌、低落、愤怒情绪,甚至睡眠不良、行为退缩等行为方面症状。

让我们对照自身,看看您是否也存在这些问题吧:

1
焦虑、疑病

目前大部分群众已经认识道新冠病毒肺炎的严重性,由于无法分辨谁是携带者,会感到难以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此人们出现普遍的焦虑心理,尤其表现为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感觉,将身体不适与“新冠病毒肺炎”联系起来。

 

因为疫情的肆虐,我们很容易被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裹挟,在情绪的带动下进入慌乱的自动化反应,有的甚至失去基本的判断力,以至于还有部分人过分关注疫情进展消息,反复查看相关内容,加重了紧张恐慌的情绪。这种恐慌的情绪导致产生一系列社会群体行为的应激反应:非理性从众行为,如抢购、囤货口罩、双黄连、消毒液等医疗用品,造成了医疗物资的缺乏。

群体认知偏差:出现地域歧视、种族歧视。例如,武汉人为误认为罪魁祸首,小部分人对武汉地区或从武汉回来的人产生敌意和不尊重的对待。国际上,中国人也受到歧视的不公平的对待。这种有区别的针对某一特定人群或地域居民的行为表现,是民众在公共危机和心理应激下社会认知偏差。

2
愤怒情绪
 
浏览社交媒体时,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充满“戾气的”文字,有些是针对吃野味,有些针对基层管理者,有些针对疫区人。有人针对特殊事件,如武汉红十字会、很多人在社交媒体频繁表达不满,以及频繁的转发根据心理学上“挫折-攻击模型”,面对疫情的风险和人人自危的压力情境,油然而生的愤怒情绪其实示增强控制感、进行自我防卫的自然反应。但现在,最需要做的并非把矛头指向谁,这种群体情绪,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甚至被有心煽动者利用。
 

 

3
抑郁情绪

我隔离过程中,很多人表现情绪低落、悲伤、绝望、愉快感缺失、每天十分疲惫、精神不振、很难集中注意力和思考,这些表现提示可能示抑郁发作的信号,这种低落的情绪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紊乱,比如食欲减退或食欲猛增,体重出现明显波动,连续失眠或睡眠过度等,长期抑郁情绪还会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