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急诊科>> 科室园地 >>正文

科室园地

【十大航天健康卫士】航天中心医院王旭东

字号:

为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先进典型宣传、选树“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等有关要求,充分展示航天健康工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航天医科开展首届“ 十大航天健康卫士”评选活动。

经医院推荐、资格初评、网络投票、评委评选等程序,最终航天中心医院王旭东被评为十大航天健康卫士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感人事迹

王旭东,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兼感染科主任,急诊科党支部书记。担任海淀区急诊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急诊医学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北京急危重症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急诊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ECMO工作委员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航天急危重症医生联盟主席、国家卫健委《大规模伤员救治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临床医生》及《中国医刊》杂志编委等30余项学术任职。主持省部级科研基金5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1篇,参与专家共识和指南6篇。

建立了航天中心医院“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加强治疗、快速康复、住院留观”五位一体的急诊救治体系,其急诊救治新理念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开展ECMO、IABP、心脏临时起搏器、CRRT、MARS、EN/PN、PICCO、EV1000A、Swan-Ganz、腹内压监测、纤维支气管镜等高级急危重症救治技术,率先开展ECPR,国内领先。培养了40多名临床能力及技术水平国内一流的急诊急救及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形成以“急诊外科、急诊内科、急诊危重症”为核心的三足鼎立亚学科结构,构建了以“呼吸与循环危重症、创伤与危重症、感染性疾病诊治”为基础的亚专业发展方向。急诊科成为国家级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快速救治示范基地,国家级急性感染规范诊疗培训基地。荣获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 “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称号。学科规模及影响力位于北京市乃至国内先进前列。

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医者仁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展现了航天白衣战士的风采。

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在没有硝烟的医疗战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无数次成功救治因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疑难危重症等患者,赢得了一场场生死保卫战,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乐章。

“疫情防治守初心、担使命”

2020年自1月21日医院诊断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他作为急诊科、感染科主任及医院新冠肺炎主诊专家采取了“5+2”“白+黑”,7×24小时工作制。从年前的应急准备到年后的严防死守,从白天的岗位巡视到半夜的紧急处理,事事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从每位发热患者新冠肺炎排查,到每名危重患者抢救,均亲力亲为,想睡个安稳觉是很不易的事,有时靠着安眠药才能睡上2-3个小时。带领着急诊科和感染科团队,严密筛查,严格消毒,严密防护,积极救治危重患者,做到了万无一失,为医院和患者树起了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为大家多做点事,是我最大的心愿!”

2018年5月10日晚19:00,一段航天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开展新一轮巡诊的电视画面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一个镜头中,他手握听诊器正在为一名老人细心做着检查。近年来,航天中心医院认真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北京四季青敬老院携手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急诊科组织大型巡诊,免费为老年朋友开展医疗护理服务,并开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保障每名老年危重患者安全。

在医疗帮扶模式上不断尝试,并取得可喜成绩。陕西宁强县天津医院、内蒙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建立“急诊急救和重症医学专家工作站”,被聘为首席专家。全新的医疗帮扶模式,快速提升了当地急诊急救水平。得到当地百姓、医院、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有生的希望!”

2012年6月,接到某试验基地重大车祸外伤的抢救任务后,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的他挥别了刚从千里之外赶来团聚的妻子和即将高考的孩子,搭乘飞机赶往基地。经过数小时的飞行,又转乘汽车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达基地。

他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紧张抢救中,当时伤者情况都十分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鉴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他果敢地建议尽可能转回航天中心医院进行救治,“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有生的希望!”可想而知,转运风险有多高,一旦转运途中出现闪失,后果不堪设想。此时,他凭着转运前精心准备、转运途中细心周到看护及处置,在上级部门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危重患者就地抢救、空中转运、院内治疗的无缝链接救治,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这次壮举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给予了特别报道。然而,壮举的背后是二十几个小时不眠不休的陪护抢救和患者入院后急诊科团队两个月不舍昼夜的精心守护。

“用我的腰痛换来患者的生命,值了!”

有一天晚上,在家休息的他,突然接到紧急电话:“主任,一名患者突发输液反应,已心脏骤停,请您来指挥抢救!”放下电话,几分钟就赶到现场。

由于患者体位特殊,他和几位医护人员不得不轮流跪在地上为患者做心肺复苏。40多分钟后,患者心跳恢复了,抢救成功了。当准备将患者送往监护室的那一刻,因非常规体位为患者做心肺复苏,他猛然间感受一阵剧烈刺痛从自己的后腰传来,额头不禁渗出了豆大的汗珠。坏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又犯了!

等回到家,他的腰痛越来越严重,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他的妻子常年在京外工作,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儿子正在上大学,身边连一个可招呼的人也没有。他自言自语说:“真没想到,晚上想上个厕所都这么难啊”。知道这件事时,急诊科的同事们在心疼之余,也被他的精神感染。每每说起这事,他却总说:“用我的腰痛换来患者的生命,值了!”

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展现航天健康卫士风采,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患者守护着一道道生命线!

专业特长:

急诊医学、重症医学专家,开展了国内能开展的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肾脏支持、肝脏支持、营养支持、凝血支持、内环境支持,开展ECMO(体外膜氧和技术)、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心脏临时起搏器、CRRT(持续性血液净化)、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EN/PN(肠内/肠外营养)、PICCO、EV1000A、Swan-Ganz、腹内压监测、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并率先开展了ECPR技术。可以对危重病人全面的生命支持,影响力覆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