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航天心学术】阿司匹林真的会引起“哮喘”吗?
最近有位患者咨询,他患有支气管哮喘,一直控制良好,能否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他十分担心会患上“阿司匹林哮喘”。希望通过本文向大家介绍一下“阿司匹林哮喘”。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的一线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心内科及神经内科患者,用于预防心肌梗死、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及脑卒中、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风险,用于预防人工心脏瓣膜术、动静脉瘘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和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1902年首次报道了1例对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1968年,Samter和Beers在文献中描述了一种由哮喘、阿司匹林敏感和鼻息肉构成的三联征[1],称为Samter三联征。后来发现其他同类药物也可以导致哮喘、鼻-鼻窦炎和鼻息肉加重。目前将这类疾病统称为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AERD),也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NSAID-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NERD),涵盖了哮喘、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伴鼻息肉,以及摄入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 ASA)]和其他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1抑制性NSAID后出现的急性上、下呼吸道反应。
患病率
哮喘患者的AERD患病率约为7%。重度哮喘患者的AERD患病率升高至2倍,约为14%。鼻息肉病或CRS患者中AERD患病率分别约为10%和9%。
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AERD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的机制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代谢失调,尤其是伴有白三烯过度生成时。NSAID的主要作用是抑制COX[亦称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PG)合酶],从而阻碍AA最终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环素和血栓素,并使白三烯(leukotriene, LT)生成增加。COX-1抑制剂(阻断PGE2生成)使白三烯的过度生成进一步加剧。此外,AERD患者对下调性脂肪酸产物(如脂氧素)的加工可能已减少。这些异常共同导致促炎介质与抗炎介质的失衡。
临床表现
AERD患者通常存在慢性哮喘和鼻-鼻窦炎,摄入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后会出现上、下呼吸道症状急性发作。AERD患者对NSAID的急性反应通常开始于摄入NSAID后30分钟至3小时,其消退可能较为缓慢 [2]。症状呈剂量依赖性,即小剂量NSAID可能引起极轻微的症状(如单纯鼻充血),而较大剂量可能诱发需要插管的严重支气管痉挛。典型的反应包括以下表现:鼻和眼部症状包括鼻充血/鼻塞、眶周水肿和/或结膜充血,这些症状常常是该反应的首发表现。哮喘的症状包括哮鸣音、呼吸困难、咳嗽和胸闷。
治疗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