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卧床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护理专家共识
马水亭
来源丨《中国护理管理》
本篇内容选自《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 2015 年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规范化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
本共识包括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4个部分,涵盖各并发症的定义、临床表现、风险因素、预防及护理等内容, 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文为第四部分:泌尿系统感染
4 泌尿系统感染
4.1 泌尿系统感染的定义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又称尿路感染, 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尿路中生长、繁殖,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按发生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
4.2 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腰腹部疼痛等,可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上尿路感染以肾区疼痛、发热较为多见,下尿路感染则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体格检查可有肋脊痛、肾区压痛和(或)叩击痛。常伴有血、尿白细胞数异常,尿亚硝酸盐阳性,尿培养菌落数异常等。部分患者(如老年、妊娠期女性等)可无泌尿系统感染症状,仅表现为尿液检查结果异常。
4.3 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因素
卧床是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类。
(1) 患者因素:年龄≥ 65 岁;绝经后及妊娠期女性 ;大、小便失禁;少尿;营养不良;意识障碍等。
(2) 疾病相关因素:合并有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脏疾病、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膀胱 - 输尿管反流等)或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晚期肿瘤、高尿酸血症等)。
(3) 医源性因素:行侵入性操作, 如导尿、留置导尿管、肾盂造瘘、膀胱造瘘、膀胱镜检查、输尿管镜检查、逆行性尿路造影、尿道扩张、前列腺穿刺活检等。
4.4 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4.4.1 病情观察
每日评估患者体温、有无腰腹部疼痛、排尿情况(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及尿液性质(颜色、性状、尿量等)。及时查看辅助检查结果,如尿常规、尿培养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等。
4.4.2 会阴部护理
未留置导尿管者,每日使用 41 ~43℃温水清洗会阴部及大腿内上1/3处;留置导尿管者,每日使用温水、生理盐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清洗会阴部、尿道口、导尿管表面 [50]。每日进行会阴部护理1~2 次,并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需要(如大、小便失禁等) 增加频次。
4.4.3 留置导尿管相关的护理
应严格掌握导尿、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51],必须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执行手卫生。对于留置导尿管者,每日评估留置必要性,尽可能地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52]。当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应遵医嘱更换或拔除导尿管, 必要时遵医嘱留取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53]。
对于留置导尿管者,除做好以上预防措施外,还应做好管路护理,建议如下。
(1)集尿装置的选择。①导尿管: 在保证适当引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细的导尿管;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导尿管,长期留置时建议使用硅胶材质的导尿管。②集尿袋 :建议使用带取样口的抗返流集尿袋。
(2) 集尿装置的护理。①妥善固定导尿管和集尿袋,保持集尿袋始终低于膀胱水平并避免接触地面,在活动或搬运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②保持集尿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尽量避免断开导尿管与集尿袋。③及时倾倒集尿袋(至少每8h 倾倒一次或集尿袋 2/3 满时或转运患者前),避免集尿袋的排尿口触碰到收集容器,并及时关闭排尿口。④更换导尿管: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应长于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时限,如出现导尿管破损、无菌性或密闭性破坏、导尿管结垢、引流不畅或不慎脱出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并标注更换日期和时间。⑤更换集尿袋 :更换时间不应长于产品说明书要求的时限,发生感染、堵塞、密闭性破坏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并标注更换日期和时间。
(3)拔管后评估。注意观察患者拔管后自主排尿情况,必要时重新留置导尿管。
4.4.4 用药护理
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4.4.5 早期活动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留置导尿管者,应妥善固定导尿管和集尿袋),必要时为其提供相应的辅助工具,保障患者安全。不能下床者,应协助患者定时变换体位。
4.4.6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建议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水及矿物质的均衡。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 成人饮水量达 2000 ~ 3000 mL/d,尽量每 2 ~ 3 h 排尿一次,维持尿量达 1500 mL/d 以上。入睡前限制饮水量,减少夜间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