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停不下来的心动-心脏骤停

字号:

   心脏骤停,短短12分钟就夺走了球星马拉多纳的生命。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而心脏骤停的急救黄金时间只有4分钟,在我国成功获救的人不足1%。预防,除了要保护心血管健康,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外,猝死高风险人群应关注自己的心跳信号,建议咨询心内科医生,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治疗。

   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是猝死的一种类型。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突然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由于对“突然”缺乏统一的规定,所以在时间分类上可分成:

瞬间死亡(instant death)或即刻死亡:患者在发病后数秒、数分钟内死亡;

非常突然死亡或暴死(very sudden death):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

突然死亡:出现症状在1~24小时内死亡。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是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基本病因

1.冠心病、急性心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中老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多数都是曾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早期。

2.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心肌病。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50%患者有家族史;患病男女比例为2:1,平均发病年龄为(38士15)岁。本病为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漏诊率较高,建议存在猝死家族史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

 

3.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

异常的冠状动脉可能在剧烈运动时候收缩,导致心脏局部缺血,严重者将导致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

4.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

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有时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电传导系统,使患者猝死风险增加。

5.心震荡

胸壁受到相对非恶意冲击所继发的心源性猝死,通常与心室颤动有关,是年轻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受累患者无基础性心脏病,胸壁、胸腔和心脏也无结构性损伤,早期除颤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6.诱发因素

鉴于冠心病在心源性猝死中的重要地位,故大多数冠心病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青壮年猝死多发生于运动中或运动后,故剧烈运动可能是猝死的诱发因素。

存在猝死家族史者猝死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过量饮酒、过度惊吓、极度精神刺激、过度熬夜或情绪变化等也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

 

日常生活管理

保证规律的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加强体育锻炼;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掌握个人健康状况;

体检发现问题后,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慢性疾病患者注意遵医嘱进行疾病管理;

建议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告诉家人病情,能够相互督促避免诱发因素;

家中及身边自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学习急救相关科学知识,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CPR)技术。

 

预防

1.冠心病猝死的预防:建议普通人群戒烟、规律锻炼、适量饮酒、健康膳食,注意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存在明确指征者应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

2.对猝死幸存者或有症状性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病患者,应听取医生建议看是否需要植入ICD。

存在猝死家族史的人群,应该到医院进行心脏筛查。

3.对于运动员来说,建议35岁以下运动员完善心电图,35岁以上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实验,积极做好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筛查。

4.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青年人,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如马拉松,但并非绝对避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