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会抑郁?

字号:

 

李贤玲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现象,平时很开朗的老年人,突然某一段时间性格变得异常,比如不爱说话、容易发脾气等,这其实是老年人抑郁,但是为什么平时都没有异样的情况,但老年人会抑郁呢?

 

糖尿病并发症

 

  家庭原因:当老年人离退休后,自己的子女亦相继成家立业,组织家庭,离家而去。许多老人是单独居住生活,并且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孤独一人生活。有这种情况的家庭,需要注意,有时间多多陪陪老人,陪他们散散心说说话,这样能防止老年人抑郁的发生。

 

  疾病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患慢性疾病的增多,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关节炎、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是迁延时间长,治疗效果一般,这些都会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心情沮丧,无奈抑郁。这也是老年人患抑郁症,主要的原因之一。

 

  被药物引发: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但是每种药物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因药物引发抑郁的程度也会有较大的区别。

  性格原因:老人性格与抑郁状态关系极大,性格内向者容易患抑郁症,个性好强者亦易患抑郁症。老人不甘心离退休后无所事事,进而产生无助、无望、无力的悲观观念。性格原因,也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心理恐惧:不同人对死亡、死亡过程有非常不同的恐惧,大多数人对死亡过程,比对死亡本身,更害怕疾病失去行动自由,疼痛不适的折磨、睡觉时死亡或是清醒时死亡,死亡到底为何物。对有些人来说,死亡本身更可怕当死时,一切交给一种知之甚少的力量,一种不知带往何方的力量。

 

  生活变故: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中出现不良生活事件:丧偶、丧友、体力不支、重病或慢性病缠身、丧失健康、丧失脑力、失去工作、机会、地位和金饯。所有这些对老年人来说,心理无法忍受,为丧失而感到悲哀忧伤。以此下去,就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生。

老年抑郁障碍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的抑郁障碍,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主要症状为持久的抑郁心境、思维迟缓、精力差、兴趣减退等。其中,躯体不适和认知损害较为常见。老年期抑郁障碍尽早发现、规范治疗,有治愈的可能,但本病复发率较高。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老年痴呆吗?

 

老年期抑郁障碍也被称为“假性痴呆”,但与痴呆是完全两种类型的疾病。

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常表现少语、动作迟缓、缺乏兴趣,常自称记忆差、思考能力较以往减退,类似痴呆,但是随着情绪的改善,多数症状缓解恢复。而老年痴呆是属于进行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下降,并且会逐渐加重,恢复不完全,并且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非常明显,生活能力逐渐下降。

老年期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及言语动作减少等症状。其中,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躯体不适更为突出。该病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典型症状

患者可表现为抑郁心境、焦虑、烦躁、敌意、易生气、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近期发生的事情易忘记、理解能力下降,还可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食欲缺乏、腹胀、便秘

、体重变化、疑病、迟滞、妄想、假性痴呆等。

 

老年期抑郁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重度患者会有自伤及自杀行为,建议积极干预。

坚持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转为难治性抑郁。老年期抑郁障碍复发率较高,但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老年期抑郁障碍有治愈的可能,成功治疗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关键在于系统治疗以彻底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复发风险。该病有部分患者可以自发缓解,但自愈率低,一旦确诊,尽早药物结合心理治疗。

 

家庭护理

心理护理

家属应多与患者接触交谈,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经常给予帮助和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对患者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说服解释,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密切观察

家属应多看望老人加强病情观察,严防意外事件发生,防范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日常生活管理

劳逸结合,适当锻炼,积极参加娱乐活动。

饮食营养均衡,多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作息规律,提升睡眠质量。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自信。

预防

老年人因机体老化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因而更易患抑郁障碍。抑郁不仅造成老年人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预防老年期抑郁障碍的发生,需要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加强关注,若存在抑郁,建议及时到专业机构规范诊治,并加强家庭社会支持,帮助老人以良好状态享受晚年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