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虽不至死,但却叫人生不如死
李贤玲
反流性食管炎隶属于中医“吐酸”“胃脘痛”“噎膈”等范畴,其病位在胃、食管等部位。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情志不舒,气滞不畅,日久化热化火,灼伤津液,食管失去濡养,或因气滞津停,加之嗜食肥甘,痰热内生,痰阻食道,胃气不降而发生本病。反流性食管炎虽不至死,但却叫人生不如死。
反流性食管炎,寻根究底,只怪“闸门”关不住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
食管和胃的连接处有一道“单向闸门”——食管下括约肌。
“闸门”开放时,允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闸门”关闭时,可以防止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一旦各种因素使“闸门”关闭不严,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流入食管,就会使食管黏膜出现炎症、糜烂,发展成反流性食管炎。
临床表现
1.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反流症状无相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但也可无任何反流症状,仅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严重的食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并不一定很严重。
2.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流和胸痛。烧心是指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的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反流到咽部或口腔。反流症状多发生于饱餐后,夜间反流严重时影响病人睡眠。
3.疾病后期食管瘢痕形成狭窄,烧灼感和烧灼痛逐渐减轻,但出现永久性咽下困难,进食固体食物时可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4.严重食管炎者可出现食管黏膜糜烂而致出血,多为慢性少量出血。长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治疗
1.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蚀。对肥胖病人应减轻体重可减少腹内压及反流。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cm,睡前6小时勿进食,忌烟酒,均可减轻食管反流的发作。
药物治疗方面可用制酸剂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对胃排空延长可用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吗丁啉)、伊托必利等。
2.促进食管和胃的排空
(1)多巴胺拮抗剂 此类药物能促进食管、胃的排空。此类药物包括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和多潘立酮(吗丁啉),睡前和餐前服用。前者如剂量过大或长期服用,可导致锥体外系神经症状,故老年患者慎用;后者长期服用亦可致高催乳素血症,产生乳腺增生、泌乳和闭经等不良反应。
(2)西沙必利
(3)拟胆碱能药乌拉胆碱 本品能刺激胃酸分泌,长期服用要慎重。
3.降低胃酸
(1)制酸剂 可中和胃酸,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减少酸性胃内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 甲氰咪胍、呋硫硝胺和法莫替丁等均可选用。该类药物能强烈抑制胃酸分泌而改善胃食管的酸反流。
(3)质子泵抑制剂 如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已广泛使用于临床。
3.联合用药
促进食管、胃排空药和制酸剂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能促进食管炎的愈合。
4.外科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补疝裂孔、抗反流纠正食管狭窄。
5.中医治疗
(1)体针 主穴为内关,足三里,备穴为肝俞、胃俞、上脘、公孙。
(2)耳针 取神门、胃、食管,中度刺激并留针。
预防
1.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
2.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的频率。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3.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
4.肥胖者应该减轻体重。因为过度肥胖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液反流,特别是平卧位更严重,应积极减轻体重以改善反流症状。
5.保持心情舒畅,增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6.就寝时床头整体宜抬高10~15cm,对减轻夜间反流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7.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8.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