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一激动就手抖,还真不一定全是气的!
前些天门诊来了一位大妈,因为家庭琐事和老伴吵了一架,当时气得手直哆嗦,偏偏大爷还是个倔脾气,硬挺着不服输。大妈这几天一想起来就生气,一生气就手抖,总说是被老伴气的。
有很多人只要一吵架或者情绪激动,手就开始不自觉的抖,手抖真的只是被气的?
手抖有两种情况:
生理性手抖
多是情绪激动、紧张生气、恐惧或者过度劳累后出现的抖动,在平复情绪、放松精神、好好休息后就能缓解,一般不会持续的手抖。
病理性手抖
见于很多疾病,有可能是特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病引起的手抖,还可能是甲亢、低血糖引起的手抖,甚至有些可能是急性脑血管病、重金属中毒、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引起的手抖。
这样一说,有手抖的人就会害怕了,万一是严重的病可怎么办?
举个例子:
如果平时正常活动时手不抖,一到静止、休息放松的时候就抖,紧张的时候抖得更厉害了,这种情况考虑为静止性震颤,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帕金森病,它主要表现为全身完全放松时出现的震颤,活动时减轻,紧张时加重,睡着后消失。
如果正常活动时手抖,同时还可伴有头部的摇动、口唇的抖动,这些可能就是一种良性震颤,考虑为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这个病的进展非常缓慢,常常有家族史,往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伴或不伴头部的震颤。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暂时减轻,在情绪紧张、疲劳、寒冷时可使震颤加重。
其他引起手抖的疾病:
甲亢
属于比较细微且快速的颤动,可能同时伴有肌肉震颤、脾气暴躁、烦躁易怒、睡眠差、出汗多等表现,这是大量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通过血液化验就可以确诊。
低血糖
往往在手抖前就有饥饿感,在很久没有进食或者节食的情况,喝点含糖饮料,吃一些东西就会缓解。要注意的是,严重的低血糖对人体脏器的危害很大,健康人不要因为节食而造成低血糖。
说回这位手抖的大妈:
表面上看,是因为情绪激动引发的,一般来说属于生理性的,只要平复情绪,不再生气就能恢复正常。
不过,医生反复问诊之后发现了很多被忽视的异常现象,她的手抖已经持续好几天,休息的时候也有,一激动就抖得更厉害。
仔细询问病史,大妈在半年前右侧胳膊摆动就少了,右下肢有些发沉、拖地,同时近1年还有便秘、嗅觉下降、夜间睡眠质量差等非运动症状。开始并没有重视,在医院神经内科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友就诊10条注意事项
带上相关资料,把患病以来,做过的检查均收集好,带过来:尤其头颅核磁、PET的片子(不能只带报告单),尽可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好!
病历记在纸上,情况允许下,尽可能打印出你发病的大概经过:开始患病时的症状,获得临床诊断后首次服用的药物和剂量,当时的服药效果怎么样?
记住时间节点,有剂末现象的患者(通俗说就是药物效果接不上)需要详细告诉医生剂末现象发生的时间点。记住四个时间:服药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失效时间。
罗列问题,如果方便,建议就诊前在家里写出你这次需要医生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超过5个,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
视频非常重要,帕金森若有“开关现象”、“异动症”或者“剂末现象”,家属需要用手机拍摄患者服药后状态最佳以及药效失效后的症状表现,患者要做这几个动作:走路、摆臂、转身、身体局部动作。视频要清晰、明亮,在宽敞的地方进行。视频有助于专家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
了解医生出诊信息,了解你找的责任医生的出诊信息:很多病友来北京看病,往往是慕名某位医生,建议来之前可以与医院官网上的门诊电话联系,确是否正常出诊。
就诊前准备,最好携带下一顿服用的药物,以免因等待耽误服药而引起活动受限;还有,最好带一片美多芭,因为有时需要对病人进行药物评测。
宜早不宜晚,提前安排出行时间:帕金森病人紧张时容易出现步态冻结,因此出门宜提前一些,时间宽松一些,或许可以减少由于赶时间导致的摔倒等意外。
家人陪伴,对于有智能下降或行动不便、病情偏重的帕金森病人,最好让家人陪同,以免发生意外。
遵循医嘱,患者在用药上不可自行加减药物,不要自己当自己的医生,一定要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家属给予患者关爱以及生活上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