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神经内科>> 科室园地 >>正文

科室园地

寻找藏起来的睡眠阻力

字号:

航神来过两个看起来很精神的女孩,睡不着的原因都有一部分是缺铁,其中一位又健身又控制饮食,体内的铁一边流失一边得不到补充,继而导致严重缺铁。另一位戴节育环导致月经血量过大,继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实在难以确定原因,航神请来访者描述 “最经典的一天如何度过”,边听边把所有可疑的点记在纸上。

 

即清早喝咖啡可能影响睡眠,因为咖啡因在人体内留存的时间比人们想象中长:咖啡因的半衰期可能长达 6 小时,这意味着早上八点摄入 200mg 咖啡因,直到转天凌晨两点,人体内还会有 25mg。逛过宠物店也是线索,因为店里的毛发可能使人过敏鼻塞、气道不通畅,夜里容易多醒。

 

有时候,问题出在人们对睡眠的认知上,比如,到底什么算入睡困难?什么算没睡好?

 

一些来访者按照 “30 分钟无法入睡” 判断自己入睡困难,或者深信 “必须睡够 8 小时”。航神从咨询之初就要动摇这些理念,告诉他们 30 分钟更多是医学界方便研究而设定的标准,对个人来说,不能简单对照。

 

航神建议咨询者用 “早上起床是否困难”“白天集中注意力是否有困难”“白天是否打瞌睡” 来判断自己是否休息好。

 

还存在一种 “几乎永远治不好的失眠”。这种现象在医学界被称为 Insomnia identity,航神概括为 “失眠标签”,指一些人睡眠质量不错,却固执地认为自己睡不好。

 

美国睡眠医学学者肯尼斯·利希斯坦(Kenneth Lichstein)针对 “失眠标签” 做过一项研究,回顾评估和自测睡眠不足的 20 项研究,发现其中 37% 抱怨失眠的人不是临床意义的失眠症患者。因此,他逐渐认识到,失眠 “不仅是一种睡眠障碍,也可能是一种认知评估障碍”。

 

总有人想完全掌控睡眠。航神不时被问:“张朝阳每天只睡 4 个小时,怎么做到像他那样?” 他专门写文章解释短睡眠和基因有关,“全世界只有 1%-3% 的人有这种 ‘天赋’”,普通人不该这么要求自己。

 

航神发现,如果一个来看诊的人是公司的管理者,他们会出奇一致地频繁说 “应该”,例如 “没道理,我应该不会出现睡不好的问题”,而且总是很迫切,“最快睡着的方法是什么?”

 

航神提醒他们:“睡眠跟呼吸、心情一样,它会自己运转,不要太多干预。就像手抓沙子,抓得越紧,漏得越多。”

 

航神也接诊过一些收入偏低的职员,他们把睡不好归因于老板、工作制度或者原生家庭。

 

航神带他们画饼图,分出三块: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别人主导的事和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然后把前两块都涂黑,意在鼓励来访者聚焦在能有所行动的事上。

 

睡眠卫生教育、认知治疗,连同睡眠限制、刺激控制和松弛疗法都是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主要内容。现在,国内和欧美医疗界治疗失眠的首选都是心理和行为治疗,而不是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