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炎炎夏日,药品也要降温吗?
药品保存的首要原则是避光、避湿、避热。所以保存药品,首先要看说明书,药品说明书贮藏条件中的室温、阴凉、凉暗、冷处、冷暗等字眼的区别应特别注意,只有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保存,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
进入夏季后,炎热潮湿,药品保存不当会导致性状改变,比如受潮,霉变,颜色改变等等。当下在患者中常见的药品储存也出现了误区。
误解一:药品都往冰箱放
纠正:有些药品是不宜放冰箱的,如一些浓度较大的水剂等,温度的变化容易使它析出结晶且容易变潮。
很多患者不管什么药都放在冰箱冷藏,以为这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其实不然。患者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看清不同药品的保存方法,药品说明书贮藏条件中的室温、阴凉、冷处等字眼的区别应注意。为防止变质,有人习惯把没喝完的糖浆保存在过低温度的冰箱里。虽然这样能延缓药物的霉变,但却会使糖浆内出现沉淀、甚至结晶,使药物浓度不均匀,服用时剂量就不准确了,还可能因此影响疗效。大部分液体制剂在过低的温度下,可能导致浓度与原先不符。而且冰箱根本没有控湿功能,药品放在冰箱内极容易受潮,出现霉变,尤其名贵的中药材放在冰箱内,时间长了,受潮、霉变及各种细菌同时侵入药内。不宜放进冰箱里保存的还有外用的乳膏,如扶他林软膏、皮炎平软膏等,原因在于温度过低同样会引起药物和溶剂分离,造成分层,使软膏不再均匀。而且,在低温下药膏的溶剂本身也会发生化学变化,这些都会影响药效。
误解二:常温就是室温
纠正:除了有特殊储存要求的药品,一般药品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常温指的是10℃~30℃。
到了炎热的夏季,当室内温度超过30℃时,药品的储存也应当注意了,特别是以下剂型的药品在超过说明书规定的温度时容易发生变化:
1、胶囊或胶丸(如维生素E胶丸、鱼肝油等)受热,会出现软化、破裂、漏油,甚至整瓶粘在一起,有时还会发现异味。现在常见的滴丸多在25℃以下稳定。
2、糖浆剂、眼药水,使用前要注意对光看一下是否依然澄清,如果有絮状物、沉淀物、变色、霉变、结晶以及出现大量气泡等,就不能再使用了。
3、冲剂,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大量糖分(除个别无糖冲剂),受热容易发粘、结块,有的密封不严的还容易生虫;中药制剂多为“膏、丹、丸、散”,蜂蜜、红糖等是其中常见的添加剂,容易发霉生虫,而且那些用白蜡封住的药丸也可能在高温下裂开,导致变质。
4、栓剂,多用于插入肛门,阴道中,在人体37℃的体温下逐渐熔化吸收,当然在酷暑里也容易发生质变,如出现酸败、颗粒干涸、稀薄、色变、水油分离,甚至出现臭味。
5、眼药膏,在受热后也容易出现类似于栓剂的变质特征。
上一篇: 端午食粽勿忘健康
下一篇: 炎炎夏日,药品也要降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