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航天报》:航天大院里的白色守护

来源: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3-04-13
字号:

  航天大院里的白色守护
  ——航天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医护人员追忆与杨南生的交往故事

  2013年3月5日,著名航天专家杨南生走完了他的辉煌人生路。在杨南生离世前的一年多时间里,航天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的医护人员们通过悉心照护,与杨南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实早在还未救治杨南生之前,第二门诊部的医护人员们便久闻这位住在航天大院的老人大名了——我国探空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一次出诊机会,让护士王明侠与这位想象中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有了近距离的接触。

  “我来到杨老家中,他的卧室只有约十平米,家具也较为陈旧。”初次见面,王明侠便对老人朴素的生活作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对杨南生的病症进行检查之后,王明侠认真地为他做了肌肉注射。“杨老一直用和蔼的笑容表达对我的感谢,还不时用流利的英语与我聊天,让我感到很是亲切。”王明侠回忆道。后来,两人聊得投机,杨南生又和王明侠谈起自己当年工作的事情,还讲了他与妻子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些都让王明侠对眼前这位可敬又可爱的老人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2年夏天,杨南生突发大面积带状疱疹,创面遍布前胸后背。第二门诊部的护士冯书华与同事们来到杨南生家中,为老人清洗创面、消毒包扎。“杨老那时已不能准确地表达疼痛,我们看到他痛苦的表情,既着急又心疼。”冯书华说,老人的这个病是让人痛苦难忍的,如果不经意间撕脱敷料,出现大面积感染,也将危及生命。怎样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把住感染关?医护人员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让家属配合,把老人的内衣消毒之后来作敷料。这样一来,既能让涂上的药物发挥功效,又能让老人免于纱布、绷带缠身之苦。采用了这个办法之后,杨南生的伤口愈合得很快,不久就痊愈了。冯书华和同事们长舒了一口气。

  转眼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2012年的一个平静冬夜,第二门诊部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杨南生上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紧急救助!三九严寒,室外还飘着洋洋洒洒的雪花。顾不得那么多!门诊部主任宋辉和医生李丽军直接从各自家中赶往杨南生住处,其他值班医护人员也是背起抢救器材和出诊箱,一路小跑地往他家奔去。“我对每天白天到杨爷爷家给他输液的路很熟,但那天晚上那条路对我来说仿佛变长了!”值班护士王晓敏动情地说,“往爷爷家跑的时候,我只能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和自己的喘息声,后背全是汗。我知道自己不能耽搁一分钟,爷爷在等我。”

  来到杨南生家中,医护人员立即对他采取了紧急抢救措施:输液、吸氧、心电监护、插胃管、专家会诊……负责输液的王晓敏,看着老人因长期输液而不容易找到的血管,不停地在心中鼓励自己:要冷静!细心!耐心!终于,她成功地在老人的脚面上留置了套管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杨南生的病情平稳地度过了危险期。“在整个救护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杨老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看到他又露出标志性的慈祥笑容,我们很欣慰。”王明侠说。

  当医护人员看到杨南生转危为安,完成救护工作之后,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一点钟。告别了老人和家属,大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有的人顾不得洗漱便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护士长王茜和护士王晓敏仍旧留守在老人家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以防万一。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第二门诊部的医护人员成了杨南生家中的“常客”——每天24小时派人看护。

  然而,后来老人的病情一直反反复复,最终还是“走”了,享年91岁。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门诊部医护人员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说,杨老为祖国航天事业所作的贡献,他们不能忘怀;杨老谦和的品质和坚强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他们,秉着救死扶伤的爱心和责任心,做航天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航天报 李丽君、王明侠、王晓敏、冯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