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航天报》:带给患者“女儿式”的贴心护理

来源: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3-05-24
字号:

  清晨,病床前一声轻柔的问候;午间,来到病床前指导和协助患者生活护理;晚上,为患者端来洗脚水,协助患者入睡……这只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张佩珊护理组”悉心照料病患的一个缩影。

  凭借着“女儿式”贴心的服务,2012年,该护理组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是全国卫生系统的最高奖项,每5年评选一次,此次全国仅有90多家单位获得该奖项。”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继来骄傲地说,“而且我们还是企业医院里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悉心护理从点滴做起

  输液时,责任护士详细地告诉患者每一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患者的茫然解除了;检查前,责任护士把检查目的和需配合的注意事项一一告知,全程陪检,患者心中的恐惧没有了;每天下午的宣教时间,责任护士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疾病知识介绍,病人的信心更足了;患者出院,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康复锻炼,出院指导、随访,用跟踪护理服务联系卡与患者保持联系,通过全程无缝隙的服务,患者的后顾之忧解决了。

  李奶奶是该科室的一名脑梗塞患者,刚入院时,她沉默寡言,似乎有心事。在几天的接触中,责任护士发现李奶奶对家庭琐事一直放心不下,再加上腰椎间盘突出活动不便,她的心理负担很重。于是,在完成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之余,护士团队天天帮老人打热水、洗脸、洗头,跟她聊聊家常,鼓励她放松心情。大家知道李奶奶喜欢英语,就每天教她几句日常用语,护士们的真诚付出终于解开了李奶奶的心结,也使得整个病房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欢愉。李奶奶出院那天,她还念着医院的英文名“AerospaceCenterHospital”。

  在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护士们为那些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患者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在病房内放上一盆鲜花,给病痛中的患者带来一线希望;赶上病人过生日,把一束束鲜花送到病人的床前,一句“祝您早日康复”,使病人备感温暖……护理组悉心的护理体现在病房内外的点点滴滴上。

  让爱在病房里传递

  一位外地患者住进病房几天后,陪护的女儿有事回老家了。这位患者腿脚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护士长看到后,主动上前询问,握着病人的手亲切地说:“您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们都是您的女儿。”

  “张佩珊护理组”的护士们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关怀及“女儿式”病房服务,将“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作为护理工作的目标,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护士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针对我们科室病人年龄大的特点,我们在电话旁边放置了老花镜,给他们带来方便。”护士长苗茹凤说,“我们的宗旨就是让病人感觉到家的温暖,我们的护士都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照料。”

  “刚来的时候就让我感觉到一种家的温暖,尽管工作很忙,但在为我们服务的时候,她们的嘴角总是挂着微笑。”患者王阿姨说,“因为住得时间长,饭菜也有些吃腻了,当我提出想吃白薯的时候,护士们第二天就给我送来她们自己蒸好的白薯。”

  贴心的言行,让患者和护士心的距离慢慢拉近了。如今,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展开,病人满意度不断提高,护患关系和谐融洽,病房干净整洁,病人感觉舒适、安全、温馨、温暖,许多病人出院时都以表扬信或者送锦旗的方式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

  要继承还要创新

  神经内科的护士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心肝宝贝,而当他们穿上护士服,一切娇气都不复存在。她们一心扑在病人身上,再脏再累的活也毫无怨言。多年来,尽管人员变更,但护理组为病人提供卓越服务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苗凤茹说:“很多护士在家从来没有给爸爸妈妈洗过脚,还有的连家务活都很少干。来了以后,被这里的氛围感染,她们也都能为陌生病人洗头、擦身。”

  经过十余年来的继承与创新,护理组总结了一套护理工作的服务规范,他们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一句得体的称谓、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杯适口的热水、一张健康指导处方和一张出院联系卡片”,并要求大家做到“六个在前”,即“帮助在患者求助的前面、解答在患者询问的前面、服务在患者要求的前面、沟通在患者治疗的前面、质控在问题发生的前面、巡走在红灯闪亮的前面”。

  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多年来,“张佩珊护理组”先后获得“全国女医师协会巾帼建功先进集体”,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全国妇联“巾帼文明岗”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张佩珊护理组”已经成长为全国卫生系统知名的服务品牌。(航天报 胡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