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
技术创新我争先 服务患者我奉献
----记航天中心医院优秀科室血液内分泌科
血液内分泌科是航天中心医院一个多专业学科科室,承担着内分泌、血液、肿瘤内科三个专业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点。他们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新技术,立足岗位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创出了一流业绩,是创新的先锋、协同的表率,奉献的楷模。
团结协作 自主创新 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血液内分泌科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科内管理有制度,工作有计划。大家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大量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喜人的成绩,受到领导、同仁、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与高度赞誉。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第一大病,同时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人们尝试进行胰岛移植和胰腺移植,但由于无法克服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两大问题,使其未能广泛应用。血液内分泌科王意忠主任带领全科同志,在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不断地试验研究,终于首创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新疗法,它克服了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同时也解决了骨髓采集困难、痛苦大、易污染等多种弊端,安全性大大提高,病人容易接受。经过艰苦的努力,2009年1月,国内首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在航天中心医院获得成功,它具有损伤小、无痛苦、操作简便等优点。此项技术掀开了治疗糖尿病的崭新一页,在国内糖尿病治疗领域达到领先水平,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路透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健康时报等媒体先后采访和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大批糖尿病患者,通过门诊预约、电话咨询、网络邮件等方式关注“移植术”。一时间来询问及治疗的患者络绎不绝、应接不暇。为保障患者得到满意的答复和及时的治疗,医院领导全力支持,全院各相关科室通力配合,扩大病区规模,改善病房条件,并设有专门医生负责接待来访者、解答问题。全科同志主动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为糖尿病人的希望全力以赴。全科同志在王意忠主任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努力钻研,进行科研立题、自主创新,多处改良和进一步完善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有助于促进干细胞分化、成熟、生长和提高、巩固干细胞质量的辅助治疗措施。截止到2009年12月4日,血液内分泌科已为34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术后大于3个月的患者,大约有50%的患者可以全部停药。1型糖尿病患者用药量较术前减少了69.2%,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量较术前减少了74.2%.后续大规模疗效正在进一步观察统计中。技术的创新,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国内外的患者不断前来咨询、治疗,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加强学习 提高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科室一贯注重理论学习、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努力提高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优质服务落到实处是科室共同的目标。
目前,已经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科技部十一五支撑科研项目2项,北京市科技委科研项目1项;全年申报科研课题 5 项,确立 4 项。在平日工作中科室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训讲座,进行自查自纠,自我提高,主动加班学习、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希望的实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凝聚职工 调动积极性 让美好的希望永远相伴
全体同志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作为自行为准则,在重视与病人沟通的同时,更不忘同事间交流,无论是医院工会还是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全科同志都积极踊跃参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室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全体医生不仅关心自己科室建设,还义务坚持数年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参与航天基地医疗保健任务,卫生下乡,为医院《健康挚友》报“糖尿病专题”供稿,尽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通过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发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血液内分泌科注重服务细节,提升优质服务的内涵,病人满意度为99%以上,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曾多次获得“白求恩优质服务杯优胜奖”和“护理质量优秀考评集体”等。
关爱职工 解决实际问题 让希望之光永远照耀
科室时刻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及时了解职工的意愿,为职工排忧解难。对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医院党委、工会及相关部门反映。科室民主管理小组积极参加科室的民主管理,善于为职工说话办事,注重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关爱职工是提高科室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领导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况,同时坚持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将集体的关怀和同志的情意及时带给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志。使困难职工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感受到血液内分泌科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合同护士吴美玲,年仅25岁,参加工作两年多却不幸被查出患“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费用对于来自小乡镇家境贫寒的吴美玲家是一串天文数字。全科同志伸出了一双双温暖的手,在第一时间积极联系会诊,制定治疗计划,联系骨髓配型与来源,在生活上给与她多方帮助与鼓励,解决生活困难,“七一”前医院党委领导亲自看望并送去慰问金,医院工会、团委和护理部联合向全院职工发出倡议,积极捐款,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为其做骨髓移植募捐了近10万余元,想方设法给予切实的鼓励和帮助,使美玲对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
希望是风,吹动追求的帆;希望是火,点燃生命的灯。对于全科职工而言,正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希望,并努力在病人的心头播种希望,大家为病人所付出的一切,才是那样的真实感人。也正是大家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己任,以病人的疾病得到根治为最大追求,科室的发展才有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随着医院的改革、发展、巨变中,正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 促医院发展 保职工健康
下一篇: 学习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