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工作动态

媒体聚焦

《科技日报》:介入治疗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保住肢体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01-15
字号: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已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在动脉内壁上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最终形成血栓,使血管变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供给下肢的血流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下肢就会发生缺血症状,如腿凉、腿痛、麻木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及时治疗将导致肢体坏死和感染,乃至截肢,严重者危及生命。航天中心医院外周介入血管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丁明超介绍,下肢动脉缺血的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栓塞、血管损伤等。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血管腔内成形介入治疗、血管外科开放手术等。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再建患肢血液循环,使保肢率明显提高,截肢层面明显降低。

  但对于经造影证实的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病变,因考虑无法有效重建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一直被认为是下肢动脉血管外科开放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禁忌症,这部分患者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结局。丁明超说,提高这部分患者的保肢率,保证其基本生活质量,成为摆在介入血管医师面前的难题。

  丁明超多年从事介入放射学研究,在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成形治疗、肿瘤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尤其是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基于这些研究和临床治疗经验,近年来,丁明超又致力于下肢缺血病变尤其是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研究,并率先突破并掌握了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经临床随访证实,该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可以迅速改善肢体血供,为患足溃疡愈合赢得了时间。同时,该治疗技术还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和缓解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缺血肢体的肢体保全率,减少了截肢事件的发生。在2013年11月2日中国血管论坛年会上,丁明超对于下肢动脉无流出道缺血病变的介入治疗技术的汇报发言,得到了学术界专家的高度认可。(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