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我想活着
大学学护士三年,这次终于也当了病人了一回。当医学也无能为力,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这里是重症监护室,一扇厚重的门,阻隔了患者和亲属,门里面是病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门外面是患者家属的翘首以盼。可以这样来描述ICU的日常:“每天早交班,护士都会语速飞快地说昨天收了几个,转走几个,死亡几个。听到昨天死亡的病人,所有医生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拼命回忆自己治疗的病人有什么病情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带组的老师还在回忆早上看过的特护单上血压迅速降低的过程,一些不明所以的群众又会私下低语某某怎么就死了呢?”ICU的患者,有的尽管全身插管治疗,每天只有半小时能见到家人,痛苦而孤独,人们对死亡的理解,既不能太悲观消极,也不能太乐观。人不是自己真正走到那一刻,是无法知道人本能的求生欲有多强烈。很难体会,真的!很多事情,你只有亲身经历,真实地走到了那一步,你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求生欲望是人的本能,即便是从医学角度来说,有些患者再救治下去,也是徒劳,表面上看是毫无意义,只能拖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也许选择顺其自然的方式离开更从容、更有尊严一些,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又有多少人舍得放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夜班组进行模拟气管插管操作。旁边围着我的老师,快速地建立了两条静脉通道,当止血带绑在我的双手双脚上,冰冷的消毒液在手上抹开,对疼痛感恐惧铺天盖地,似乎要麻醉了,比想象中的还要痛,也许很快就结束了,只能这样安慰自己。难受的异物插进了我的喉咙,我不想它继续向下了,可是医生没有停手,想着那么长一根管从嘴里面穿进去,就觉得很痛苦,也很紧张。但是为了以后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事情时,不至于慌了手脚,咬牙就挺着了,这并不是结束,一个软软的东西-是牙垫,一同塞进了我的嘴巴,嘴巴无法闭合,也许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插管成功!呼吸机一下一下的用这根管子送气,这是一个成功的插管,对于患者来说,插管开始之前先让病人了解大概的过程,对于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平稳情绪,有利于插管的进行。尽管插管很顺利,但是咽部还是会感到不适,不停留下的口水让我感觉很难受。插管后需要休息,切身感受,冷汗直流,也许疼痛过后也会遗忘,眼前不停走动的护士是我唯一可以看到的人,我看得到以前忙碌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天花板,觉得一种对生活的空洞和无能为力,甚至开始思考很多人生的问题。倘若病情稍有好转,我想告诉他,我想接着治疗。并非生无可恋,事实上,即便走到生命末期,还是对生有着深深的眷念。因为有亲人在,因为还有很多想做而没做的事情。还对病情好转抱有幻想,觉得自己也许再坚持一下,就会好的,就能健康出院回家。有些事,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学到更多。对于死亡,哪有什么习惯了?特别是病人离世,如果能习惯家属哭泣的脸,那就是做人有问题了。我们习惯的,应该是看问题的角度,穿上护士服,看问题的角度,甚至看人生的角度,都不一样了。面对濒临死亡的患者,医生建议放弃,预期寿命不长,治疗难度大,花费高,前景渺茫。可是,那毕竟是一条人命啊!当病人的亲人在主任面前跪下时,当每天的床边心电,她的心脏似乎更有力一些的时候,当病人终于苏醒拔掉管子要水喝的时候,你还会想她以后能活多久吗?每一个重症医学科的医务工作者,都像一个在刀锋上翩翩起舞的舞者,因为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知病人的走向,无法预知病人的预后。我们像是一千多年前孤独西行的玄奘,独自在漫天风沙中行走,前路未知,或许坎坷,或许荆棘,或许死路一条。在最初的最初,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取得真经,但心中的信仰,指引我们一路前行,永不后退。如果有一天,不是以护士的身份面对死亡,而是自己或者近亲需要面对这样的人生生死抉择,你会怎么选?一些病人最后时刻只能通过插管等创伤性操作延长几天或者几周生命。人痛苦了,最后还是走了。所以,如果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人,我不会选择这种方式。但接着,我也有些不确定了真到了那时,想法也许会变。因为真正面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生死抉择,心情是复杂的。对于死亡的理解,有人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所有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天堂门口排队。只是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插到了前面。我们作为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竭尽所能,把那些被插队的人送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有些人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总会有人走到天堂门口的。”对于生命的意义,得多了,对生命的体悟就会逐渐加深。活着就要愉快有尊严,同样,离开的时候也要有尊严地离开。如果确定疾病是没有办法再走下去的,是没有机会挽回的,谁也不想接受这样的痛苦。从医生的职业角度来说,需要判断患者的情况,尽最大努力做出准确判断,让患者及家属充分相信医生和护士,让他们在做决定时不是无畏的或者轻率的。但是如果是自己面对生死抉择,也许很多人会坚定地选择生命的质量,活要活得愉快而有尊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这两年患者和家属面对死亡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早年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90%会觉得,如果家里人生了病,不管花多少钱,都一定要治疗。甚至医生经过判断,认为病情已经无法逆转,还是有患者家属扑通跪在面前,请求再救一救,那时人们总是认为,医生一定有办法,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救回来。所以医生在面对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就特别无奈。而这两年这样的情况已经好很多。大概只有10%的人不解,而大部分人经过沟通,能理解医生慎重作出的判断。对于病情不可逆的患者,最后是否要做气管插管,他们也很慎重。我们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如果最后的状态不能让患者获利,我们就会建议患者家属不要做。一旦患者做了气管插管后,就再也离不开呼吸机。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不可逆的。医生可以为患者做气管插管,却不能再人为拔掉患者的气管插管。这在医疗上,逆行是有问题的。工作中,见过的患者和家属,认为只要有救,能活着,能体现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就好。但是假如生命需要一直靠呼吸机维持,这不是应该做下去的事情。没有质量地活着没有意义。我觉得一定要尊重患者,但如果活着,都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功能都已经丧失,我们会让患者有选择的可能性。对待生命走到末期的人,其实还涉及另一个话题——临终关怀。由于种种不便,现在城里人往往不愿意把走向死亡的亲属接回家,这时候,ICU就成了事实上的临终关怀病房。我深知作为一个护士的意义和重要性,患者该有一个地方能获得安慰和帮助,此时此刻,他的身边只有我,更应该得到安慰,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深深的认识到了对于患者的关怀心理安慰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患者能挺过难关,接下去能过有质量的生活,我们一定竭尽全力。
呼吸科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