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

字号:

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的区别要从这一治疗体系发展历史来说。

hospice(安宁院)原指朝圣途中的驿站,1879年,柏林的一位修女玛丽.艾肯亥将其修道院主办的安宁院作为收容晚期癌症病人的场所,是有记载的最早专门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照护的机构。1905年伦敦的另一位修女办的一家圣约瑟安宁院,也专门收容癌症晚期患者。但正是在这所安宁院内,培养了现代安宁疗护之母:西西里·桑德丝。

西西里·桑德丝1918年生于英国,1940年成为护士,因有感于当时的医疗对癌症末期病人照顾之不足,是医师遗弃了病人,遂于1951年攻读医学院,1958年 成为医师,经多年努力终于在1967年于伦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并发展成为全世界现代安宁疗护的典范。

桑德丝女士亲自带领医疗团队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癌症的镇痛研究及灵性关怀。从1967年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成立开始,现代姑息医学的模式就此确立,其后,这种模式逐渐地被世界各发达地方接受和推广。

桑德斯自60年代起多次往美国不同城市推广临终关怀,感染了有“美国临终关怀运动之母”之称的佛罗伦斯·华特(Florence Wald)。桑德斯于1981年获颁“邓普顿属灵现实研究或发现促进奖”(简称邓普顿奖),大会形容她的工作“在严谨的科学方案中融合了独特的社会及心灵醒悟”,后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爵位。

1976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成立了美洲的第一家安宁院,此后圣科利斯朵夫模式的善终照顾的安宁院在欧美各地建立。90年代初期,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也开始发展姑息治疗服务。我国的姑息治疗开始于90年代初期,各地的发展不一致。

2010美国麻省总医院发表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抗肿瘤治疗加入早期姑息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总生存的研究,关于早期姑息治疗的研究相继发表,早期姑息治疗和全程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从安宁院临终护理到姑息治疗,再到现在的缓和医疗,缓和医疗已经发展为独立的医护体系,但很多组织还保留着“姑息治疗”的字样。

相对于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缓和医疗意义更广泛。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年10月第2个星期六为“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世卫组织提出的“缓和医疗”原则有三: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缓和医疗既不让末期病人等死,不建议他们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更不容许他们假“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他们的最后时日尽量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2002年,WHO对缓和医学的定义进行了修订,特别考虑到“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简称为“身、心、社、灵”)的需求。“今天的缓和医疗已经不等同于临终关怀,而是涵盖了临终关怀的概念,是对于老年病、慢性病和危重病人,从确诊开始的全程照护和对症治疗”。北京军区总医院前肿瘤科主任刘端祺教授说。

如果你仔细品味,护士在缓和医疗中起主要作用。在台湾的在安宁病房中,护理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医生、护士之外,还有大量社工、志愿者、居家护理师、宗教师、心理师、关怀师等参与到治疗过程中。

2015年底,《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项《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报告》,聚焦世界各国缓和医疗的实施情况。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及地区中,英国排名第一,随后是澳大利亚、爱尔兰、比利时等国,中国大陆地区则排名第71位。

我国作为人口老龄化大国,在癌症和其他老年病治疗护理方向面临严峻形式,未来作为缓和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护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中国护士学习和提高的专业知识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