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老年慢性便秘的防治
慢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随着年龄增长,便秘的发生率增加,由青年人群10%至老年人的30%。我国和发展中国家过去发生率不高,随着饮食精化和年龄老化,便秘病人急剧增加,而且诊治耗资巨大,重度便秘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250—500万人因此就医,花在泻药上的资金约4-8亿美元。
便秘是指便次减少或排便不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且量少,正常的排便习惯差异很大,摄食种类及习惯、生活习惯、文化素质、经济水平、环境因素、人格个性、精神状态等都可影响排便习惯。正常时,每日排便2-3次或两三天排便1次,平均每日粪便重量约35-225克。但许多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3次,严重者长达2-3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很突出,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量很少。排便不畅,有时深夜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原因可导致慢性便秘,如先天因素、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药物、不良生活习惯如膳食纤维素含量过少、肠道正常菌群数目减少、长期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卧床等。便秘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结肠憩室、肛周疾病、结肠黑变病、女性乳腺疾病等。此外便秘可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功能衰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血压升高、动脉瘤破裂等。因此便秘患者应及时就诊,经医生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消化道机械性梗阻,有无动力障碍及其部位,以及可能发生机理,以便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引起老年人便秘的原因多种,机理错综复杂,因而,便秘的治疗并不是单一用泻药,其治疗应采取主动地综合措施和整体治疗。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对不存在肠道狭窄等器质性病变的便秘患者治疗原则如下:
1.增加社区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食物中不被消化吸收、全部随粪便排出的成份,对肠内容物的渗透压有重要影响,能使粪便膨胀,刺激结肠动力,故能改变粪便性质和排便习惯,这对于膳食纤维社区少的便秘患者可能更有效。食物中每克纤维素在有一定水分的情况下,可使粪便量增加12-20克。含膳食纤维最多的食物是麦麸,每日可补充两匙麦麸,此外还有水果、蔬菜、燕麦、胶质、玉米、纤维质、大豆、果胶等。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可通过排便清楚毒物,对直肠、结肠肿瘤有预防作用。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建立良好排便反射,一般可在早餐后利用胃结肠反射训练排便,如果不排便,还可于晚餐后再次排便,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排便习惯。一旦餐后排便有规律的发生,且维持2-3天以上,可逐渐停用泻剂。排便应有充分时间和正常心态。也可于早晨起床后饮凉开水300-500ml后训练排便习惯,收到良好效果。
3.药物治疗。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药物。包括(1)容积性泻剂,能起到膳食纤维的作用,如麦麸质、琼脂、甲基纤维素等,是目前最具生理特性的一类通便药。(2)高渗性泻剂,是不被肠道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山梨醇、可增加粪便的渗透性的酸度,使肠腔容量增加,刺激蠕动。(3)盐类泻剂如硫酸镁。(4)润滑类泻剂如石蜡油、甘油。(6)促肠动力制剂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7)微生态调理制剂如丽珠肠乐、米雅、培菲康,可双向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对部分患者有效。(8)灌肠及栓剂,用于粪块阻塞时清肠治疗。对部分顽固性便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