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控制糖尿病

“需要我们注意什么?”

字号:

                                                                                                                                                                                                          赵会林

                          

一 血糖的概念

血糖:血液中的糖份称为血糖

低血糖:血糖浓度低于2.8moL /L 称为低血糖

高血糖: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olL /L 称为高血糖

正常血糖值: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oL /L

二 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三  糖尿病的并发症.

 

 

1,感染疾病: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也抑制了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是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尤其高发于1型和严重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尿糖及尿酮体呈阳性。多出现烦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出现烂苹果味、恶心、疲乏无力甚至昏迷等症状。

 

 

 

3.心脑血管病  是死亡率最高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血黏度增加、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血小板易黏附,会导致微血管闭塞,形成微血栓。加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更容易形成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心梗、脑梗疾病的发生。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糖增高,小血管管壁增厚,渗透性增大,使小血管更易变形和渗漏,累及眼前后节、眼外肌、视神经等多种眼部结构,会造成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易导致黄斑、视网膜、视神经等的病变,严重时可致盲。

 

 

 

 

 

 

 

  

5.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

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血糖过高时,肾脏血管发生变化,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肾小球硬化,出现蛋白尿。

 

6.糖尿病神经病变

在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神经纤维易产生病变。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感、感觉减退。个别患者出现局部肌无力、肌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表现为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等。

 

7.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时,会使下肢的保护功能减退,而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会导致动脉灌注不足,造成微循环障碍,从而发生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糖尿病治疗理念

饮食控制

   1减少吃油,糖,盐类,2 吃适量奶品类 ,3多吃些瓜果蔬菜,4吃最多的五谷类5 坚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

 

 

  

合理运动 1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功能,2改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3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4改善心理状态。 运动的类型:快跑,快走,慢跑,骑车,健身操,散步,做家务。

 血糖检测

   1 空腹血糖 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于次日早餐前所测得血糖,反应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

   2 餐后2小时血糖 是指从吃第一口饭记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血糖值,可以反应患者胰岛素β细胞的储存功能,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差,因而表现为餐后血糖明显升高。

   3餐前血糖 是指午餐和晚餐前血糖,反应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

   4 睡前血糖 反应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

  

  5 随机血糖 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它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能够更好的反应血糖的波动性,在怀疑有低血糖时要及时检测,正常人随机血糖不超过11.1mmol/L。

  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 促胰岛素分泌:格列吡嗪,瑞格列奈等。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阿卡波糖等。2胰岛素:短效胰岛素:正规胰岛素(RI ) 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 长效胰岛素: 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

 

 

 

 

   1心理教育 正确认识疾病:糖尿病史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治疗,血糖达标,就能延缓或减少并发症,  树立信心:客观接受病情,立即治疗,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保持乐观主义与疾病斗争,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

   2知识教育 获得正确糖尿病知识,转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习惯,提高自我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包括学会科学饮食与运动,正确检测血糖,规范注射胰岛素等,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