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体重指数“超重”更长
李贤玲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跨越40年、涉及10多万名丹麦男性的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被标记为“超重”的人,比“健康”“体重过轻”和“肥胖”的人更有可能长寿,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也曾得出类似结论,认为微胖更有利健康。
专家认为,因为饮食差异,西方人群体内的肌肉含量占比较高,西方人胖出来的可能是肌肉,因此这个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合亚洲人群。
好身材别只盯着体重
人体重量由骨骼、肌肉、脂肪、内脏和水等构成,一个人的体重并不能断定他是“胖”还是“瘦”,还需要了解其脂肪、肌肉组织的占比。我们说的“胖”往往是脂肪太多,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肌肉是人体的“发动机”,各种运动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的调节,身体的肌肉含量高,可提高新陈代谢率,消耗多余脂肪,为了健康和美,进行必要的肌肉储备很重要。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还担负着保护内脏、维持体温、参与肌体多方面代谢等重任。
脂肪和肌肉是肌体的两道“防火墙”,还是“免疫军库”,不能单单把脂肪当成健康大敌。
由于体重的复杂性,判定方法也有很多种:
体重指数(BMI,简称“体指”)测定很简单,但不能算“黄金标准”。体重指数=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各国稍有差别。我国BMI正常范围为18.5~23.9,超重为24~27.9,肥胖为超过28。同等重量下,脂肪的体积约是肌肉的1.4倍。两个体重、身高都一样、体指也相同的人,也有可能一个看起来较胖,一个却是精瘦。
体脂率是最诚实的胖瘦标准。它反映了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来说,成年人的平均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2%~25%。
当男性脂肪比例超过25%,女性超过32%,体脂率与疾病之间联系就会显现。这才是我们要避免的“肥胖”。
腰围、腰臀比,测内脏脂肪更准确。腰臀比=腰围÷臀围。正常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腰臀比超过0.90,女性超过0.85,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需要及时进行体重管理。
体重大不一定是胖,瘦也不一定代表健康,有些人很瘦,但内脏脂肪含量很高;微胖也可以很健康,我们要做体重上的“胖子”,体脂上的“瘦子”。肌肉多了,才是健康的“超重”。
理想身材要长对肉
要想获得理想身材,实现健康的“超重”,是要增加身体的肌肉量。年轻人增肌有助于让身材更纤细、增强抵抗力;中年人进行适当增肌,可以预防老年后肌肉快速流失;60岁以上人群或患有少肌症的人,适当进行增肌训练,保持“微胖”,不仅能保护心脑血管、延长寿命,还能避免摔倒,提高生活质量。
想要保持健康“超重”,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摄入合理脂肪和足够蛋白质。保证充足的亮氨酸和必需氨基酸的摄入,不仅可以减少脂肪,还可以增加体内的肌肉组织,防止肌肉随年龄增长而流失。
中国人的饮食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如馒头、面条、米饭。想要增肌,不妨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多吃乳制品、牛肉、鸡肉、鳕鱼等。
2. 多进行对抗性运动
老年人可以常做俯卧撑、深蹲等增肌运动,也可以用拉力器、臂力棒、哑铃、弹力带等健身工具帮忙,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要慢。体力较好的老年人,可以考虑健美操、游泳等。每次运动30~60分钟为宜,量力而行,不要逞强。
?想“掉肉”、吃不胖,可以通过锻炼和饮食调整来“长肉”:
◎腰围小、体脂率低的人:很有可能是肌肉发达、基础代谢水平高,可针对想“胖”起来的部位,比如肩膀、上臂、大腿,多做对抗性训练来增肌。
◎骨架小、体力差的人:要进行无氧+有氧训练,比如举重+慢跑组合,或俯卧撑+太极拳组合等。运动强度可逐步递增,同时调整饮食,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
◎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最好先去医院就诊,以诊断是否是受疾病影响,比如消化液分泌不足。之后再根据身体情况,进行强度较低的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循序渐进,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