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钟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经此一“疫”,让公筷摆上每一张餐桌

字号:

李贤玲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是一家人交流感情的重要时刻,是分享美味、关照家人,“相濡以沫”的亲情体现。筷子这一餐具也因此被赋予了很多含义。一双筷子,在我国餐桌上有着千年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饮食亲情文化↓↓

  然而,筷来箸往,情味浓浓,当一桌人用各自的筷子在餐盘里夹菜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菌的传播。在这次疫情,一些家庭聚集性传播的个案中,经调查,患者都有聚餐的经历。

  告诉你为什么提倡使用公筷,并教你一套正确的公筷使用法。

  为什么提倡用「公筷」

   公筷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取菜且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使用公筷公勺取菜,用自己的筷(勺)把菜送入嘴里,是避免疾病传播的好习惯。

  根据《周礼》《礼记》等古代典籍的记载,早在周朝,我们就实行了分餐制。 而在汉代古墓中出土的餐具,就有分餐的餐盘,叫做案。举案齐眉,这个成语便是指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

  直到宋朝,合餐制才被贵族阶层和民众在舆论上所接受,而到了清朝,合餐制才真正取代了分餐制,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吃饭方式,并延续至今。

  在2003年非典暴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使用公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再次强调使用公筷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认为,分餐、公筷制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是防范“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在每盘菜刚上桌时,先用未用过的筷子拨出来一些放到自己的碟子里慢慢吃,避免交叉感染,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公筷分餐”为什么难推进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合餐时相互夹菜表现亲密的观念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被认为是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

  我国的公筷分餐制历史久远,一定程度说,恢复这种做法,反倒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继承和恢复。即便条件不允许分餐,从使用公筷做起,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使用公筷太麻烦

也有不少人抱怨,公筷太麻烦,而且经常容易搞错,拿公筷夹菜,一不小心就夹到自己嘴里。甚至会因此增加就餐成本。

害怕筷子混淆,不妨在每一道菜旁放置公筷、公勺,为自己的健康着想,每个人多留意一分。

筷子是多种疾病的“引路人”

筷子在给别人夹菜的同时,亦把唾液、病菌随着筷子带入菜中,成为疾病的直接“引路人”。

除了新冠肺炎,以下几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也可能在一顿饭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传播。

甲肝、戊肝

甲肝和戊肝主要为粪口传播,且病毒易在空气中散播,如果长期和这两类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毒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播。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传播途径多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6岁以下孩子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在家里和幼儿园应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专碗专筷专用,预防儿童间相互传染。

胃病甚至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列为诱发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点,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会有幽门螺杆菌,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就很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

公筷的正确使用指南

前方,无数医护人员在与疫情作斗争。宅家的我们,也需要从己做起,重新审视家庭生活方式和用餐习惯是否健康。

抗疫,从每个人家里的餐桌开始,将病毒有效“挡”在嘴外。正确使用公筷,注意下面6点:

1.使用公勺公筷后应放回原处。

2.取菜宜适量,不将多余的菜返回菜盘。

3.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随意翻菜。

4.不将公勺公筷插入菜或饭中。

5.使用公勺舀汤应避免汤汁溢出。

6.餐后剩余食物收集,应使用公勺公筷。

在家吃饭时

1.公筷公勺

不能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取食物。

2.固定餐具

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3.践行分餐

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4.儿童喂养

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公用餐具等做法。

外出就餐时

1.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2.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经此一“疫”,我们更应该达成共识。安全、健康、文明用餐习惯当始于你我,始于每一张餐桌。

生命君倡议,每个人家里的餐桌上,多放一双公筷;在公共餐饮场所,主动索要公筷。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