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扩散快、范围广,形势严峻。病毒来自哪里?疾病如何预防和治疗?同时,海量疫情信息扑面而来,引发大众心理紧张、焦虑甚至恐慌等不良情绪蔓延。面对疫情,积极做好人群心理防护,对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至关重要!
如何看待重大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
重大疫情突发生,心理应激自然来;常见反应需接纳,不良心理要避开。
应激反应是一种突发事件导致的一系列情绪行为,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当个体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如经历重大创伤(地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等),就会在大脑中牵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反应。例如:失眠、作息异常、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症状。
常见的应激反应在情绪、行为等方面都有所表现。例如:焦虑、恐慌、冷漠、疑病等,少数人还可能由心理不适导致身体出现疲倦、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组织和其他个体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重大疫情面前,身体或心理出现症状都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应对、接纳身体发出的这些“信号”。
当出现如下症状或行为时,可初步判断已经出现了过度应激反应。例如:连续3天出现睡眠困扰。例如:入睡困难、多梦、梦魇、早醒等。身体有明显的不适感,主要表现为身体紧张、不易放松、食欲不振、尿频、尿急、心慌、坐立不安、多汗、怕冷等。反复回想疾病相关消息、视频,或脑海中不断浮现相关字眼。过度敏感,或不敢看疾病相关信息。反复回忆起过去某个阶段的痛苦经历。出现明显的情绪不稳定,紧张、恐惧,或悲伤、抑郁,或易发脾气。出现冲动性、攻击性、伤害性的言语、行为。
不良情绪出现积累容易导致过度恐慌,会对身体各器官和系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这种心理上的“灾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持续出现在疫情过程中和疫情结束后,必须积极应对、力求避免。如您或家人出现过度应激反应,并持续超过两周以上,要尽快到正规的医院寻求专业的医生帮助和治疗。疫情当前,更提倡通过电话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在专业互联网平台向精神心理专科医生或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在线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