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什么是共济失调?揭秘“共济失调”背后的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醉汉在大街上摇摇晃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酒精麻痹了小脑,引起的症状。但平时我们是否看到有些人没有喝酒也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什么是共济失调
人体要保持平衡、维持某种姿势或完成随意动作,需要大脑、小脑、前庭系统及感觉系统的协同配合。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不协调及平衡障碍等,这一类症状称为共济失调。
需要注意的是,共济失调并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而是对躯体表现的描述。
共济失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但总的来说可分为二大类:
获得性共济失调——通常是由神经系统损伤尤其是小脑损伤引起的。导致这种损伤的可能是某种疾病所致,诸如脑中风、多发性硬化、脑肿瘤等,也可能是头外伤、缺氧或长期过量饮酒引起。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指由基因缺陷所致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其他家族成员也可能存在同样的基因缺陷及临床表现。其症状起病隐袭,并且发展缓慢,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Friedreich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对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动作协调和平衡方面的问题,通常在以下方面表现出困难:
l 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
l 在精细的运动任务上出现问题,比如写作,捡小物件,扣衣服。
l 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l 震颤或肌肉痉挛。
l 说话含糊不清。
l 饮水呛咳或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个体的功能状况及环境因素影响着患者训练的结果!
一方面改善功能运动表现和发展技能,尤其是在站起、坐下、行走、够取物体等。比如:在坐位和站立位下进行上肢的训练,包括拾起和放置游戏,如果控制困难可以将上肢贴近身体,然后逐渐增加够物距离。另一方面创建一个实践环境,使患者在变化的练习中更具有控制能力(准确性)。
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有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上面,例如:投掷活动,将球扔进铁环。针对患者的每项活动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以便通过足够的练习机会帮助重新建立控制能力,强调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1.双腿交替直腿抬高练习
(动作要领:抬起高度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但要缓慢抬起和落下)
不同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会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共济失调类型。有些类型可能会保持相对稳定甚至随时间而改进,但大多数会在多年后逐渐加重。
遗传性共济失调患者的预期寿命通常比正常人短,尽管有些人可以活到50岁、60岁甚至更久。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儿童或成年早期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你有一些无法用其他症状来解释的症状,比如协调性丧失、说话含糊、吞咽困难,那么就应该及时就医,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于症状的患者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