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神经内科>> 科室园地 >>正文

科室园地

警惕|脑卒中日趋年轻化,小心你也被盯上!

字号: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年轻卒中患者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中国人脑卒中平均发病年龄比西方早10年,我国脑卒中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50岁以前的中青年占发病人群的1/3,最年轻的脑中风患者只有30多岁。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脑卒中这一可怕的疾病?

脑卒中年轻化的原因

目前来看,卒中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11%的脑中风发生在45岁以前,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患病的主要因素跟现在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关系。

一是不健康的饮食越来越多,高胆固醇的垃圾性食品,可能造成动脉硬化。二是年轻人的社交方式中,很多人选择吸烟和饮酒的方式。三是社会节奏比较快,而年轻人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这些社会压力本身会对心血管有损害。这些综合因素造成卒中现在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尤其要注意的是,有的年轻人对心脑血管等常见老人病重视不足,不重视检查用药。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这也是青年卒中高发的五大因素。

案例分享 

10月28日,在锦绣大地菜市场卖粮油的解先生像往常一样凌晨3:30准备起床去拉货时,却发现无法说话表达,右半身也不听使唤,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立刻赶往我院急诊就诊。

急诊科接诊患者后立即带患者进行了头颅CT检查,结果未见出血,其左侧额叶可见低密度灶,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解先生家人非常着急也十分费解,年仅38岁的解先生平时身体很好,连感冒都几乎不得,怎么会得了“中风”这种老年人得的病。

 

由于解先生为醒后卒中,头颅CT上已显影,错过了静脉溶栓的最佳时机,而且考虑到患者症状重,因此其大血管闭塞的可能性大。于是,神经内科的介入团队立即行动,值班才医生带患者行头颅核磁检查,证实患者存在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同时向王培福主任、温宏峰主任请示,经考虑后认为可进一步行左侧大脑中动脉取栓术。在医生和家属积极沟通签署手术同意书的同时,介入团队有条不紊的做好术前准备,联系介入室及麻醉科,因此整个手术流程十分顺畅,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手术后,解先生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2天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术后第3天患者言语恢复,可独立行走,术后第7天患者痊愈出院。

 

 

由于青年脑卒中患者与老年卒中患者的管理总体相似,下面将着重介绍与疾病进展相关或者青年卒中患者发生比例更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和病因的诊治。

 

1. 血管性危险因素 

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在年轻人中很普遍,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低体力活动和肥胖等。这些危险因素几乎占年轻人所有缺血性卒中诱因的80%。因此有必要强调一级预防,包括戒烟酒、增加体力活动等,以便更好地识别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2. 偏头痛 

偏头痛作为常见的一种头痛症状,其对脑卒中的影响仍有争议。有荟萃分析显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会更高,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偏头痛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并未增加。但无论如何,关注头痛的诱因及频率,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脑卒中风险。

3.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青年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一项大型青少年癌症幸存者研究显示,发生恶性肿瘤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比预期的高出50%。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化疗和放射治疗的毒性作用造成的。目前暂无有关癌症后卒中预防的建议。

4. 非法和娱乐性药物的使用

在过去十年中,青年人的非法和娱乐性药物使用率急剧上升。据估计,15至64岁的人中有5%每年至少使用一次娱乐性药物,而研究证据表明,以往认为在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无害的药物,如大麻、阿片类药物以及摇头丸等,被认为与卒中有关。可能的致病机制取决于药物本身,以及药物剂型和使用方式。其中,吸入相比其他给药途径,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相对更高。典型的致病药物例如可卡因和安非他命,会导致脑血管痉挛、心律失常、心肌病、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和血管炎。因此,杜绝此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5. 妊娠期及产褥期

尽管怀孕相关卒中的绝对风险很低,而且世界范围内也各不相同,女性在妊娠期和产褥期,尤其是妊娠晚期至产后6周,其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据统计其发生率可达12人/10万人。妊娠期发生卒中的原因可能与围产期心肌病、产后脑血管病、羊水栓塞或妊娠高血压(如子痫)有关。对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可以优先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而如果需要口服抗凝剂,低分子肝素因为其不会穿过胎盘,因此比未分离的肝素更好。

6. 遗传危险因素 

单基因(孟德尔氏)疾病导致的卒中占所有青年卒中的7%。大部分已知的单基因卒中是由脑小血管疾病介导的,如CADASIL、Fabry病等。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能够对预防遗传性卒中做出提早的对策。

7. 心源性栓塞

心脏异常,包括心肌病和心脏肿瘤,是卒中的一项风险因素。很多研究表明,PFO与卒中风险之间具有相关性。PFO增加卒中风险的临床特点在于易于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如高凝状态、不活动和妊娠)。当心脏不适的时候,进行PFO筛查可以让病人在预防卒中方面获益。

8. 颈动脉夹层

青年卒中的约20%是由颈动脉夹层引起,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颈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高血压、偏头痛(尤其是无先兆)、宫颈创伤和近期感染(尤其是颅内和全身感染)是颈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通过预防颈动脉夹层的发生能够有效的减少卒中的发病机会。

9.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

RCVS的峰值年龄为42岁,已知可引起不到5%的缺血性卒中,许多研究认为RCVS是与青年卒中相关的疾病。RCVS由于其可逆性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辨识,但当脑卒中症状表现为急性、雷击样头痛(类似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应进行鉴别诊断是否与RCVS有关。

10. 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

尽管卒中研究日渐增多,但据估计约9%-25%的患者仍符合隐源性卒中的标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这一概念,由于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大量潜在的栓塞来源,所以患者可能从常规的治疗获益较为有限。
卒中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这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和负担。在人们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发病,通常会伴随着社会经济负担,并且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因此,了解青年卒中的病因、危险因素,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Ekker MS,Boot EM,Singhal AB,Tan KS,Debette S,Tuladhar AM,de Leeuw FE. Epidemiology, a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8 Sep ; 17 (9): 7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