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评估与诊断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年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约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在我国城市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成人有失眠者高达57%。失眠可以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成人失眠持续率约30%~60%,同时失眠也存在一定的缓解性,故而病程可呈波动性。儿童青少年失眠持续率约为15%,中年女性和男性则分别为42.7%和28.2%。
PART
失眠症是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可孤独存在或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损害。失眠可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
①年龄:慢性失眠症的现患率从儿童的4%、青年人的9.3%,到老年人的38.2%。
②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超过45岁人群中增加至1.7倍。
③既往失眠病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再次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5.4倍。
④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⑤应激和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⑥个性特征: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者更易出现失眠。
⑧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有失眠症状,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的精神障碍。
①临床病史的评估:失眠的特点、持续时间、日间症状、睡前状况、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既往病史、家族史及某些相关的检查。
②主观测评工具的评估:睡眠日记、一些量表(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睡眠障碍评定、失眠严重指数、睡眠不良信念与态度量表等)的评定。
③客观测评工具的评估:多导睡眠图(怀疑合并其他睡眠疾病的失眠,或未确定诊断,或治疗无效,或伴暴力及伤害行为的失眠)、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可客观评定失眠患者日渐觉醒程度和嗜睡倾向)、体动记录检查(用于评估睡眠~觉醒节律,主要用于鉴别抑郁相关失眠的昼夜节律变化、睡眠紊乱、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等)。
A. 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①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②睡眠维持困难(整夜觉醒次数≥2次);③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④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⑤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B. 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1条或以上:①疲劳或萎靡不振;②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③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④情绪不稳或易激惹;⑤日间瞌睡;⑥行为问题(如活动过度、冲动或攻击性);⑦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⑧易犯错或易出事故;⑨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C. 这些睡眠/觉醒问题不能完全由不合适的睡眠机会(如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环境(如黑暗、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来解释。
D.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E.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 这些睡眠困难和相关的日间症状不能被其他的睡眠障碍更好的解释。
对于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与慢性失眠症类似,但病程少于3个月,没有频率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