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园地
关于特殊人群失眠的治疗
前两期对于失眠的一般概述、评估及治疗做了一个介绍。而人群中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等,这部分人群相对特殊,其失眠的治疗有所不同。本期针对这部分人群做一个介绍。
在睡眠时间安排符合该年龄儿童需求且睡眠环境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儿童持续存在睡眠启动、睡眠持续或睡眠质量等问题,并导致儿童及整个家庭的日间功能受损,即为儿童失眠。儿童失眠的诊断也需要符合失眠症的总体诊断标准。儿童失眠分为入睡行为限制不足型(就寝问题)和睡眠启动相关型(夜醒问题)。有些儿童同时存在这两种问题即为混合型。对于儿童失眠的评估与成人相似,包括病史采集、神经心理发育和在校史、家族史、情绪行为问题、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睡眠评估、标准化睡眠问卷/量表等。治疗上首选是行为治疗,如标准消退法、渐进消退法、良好睡前程序、定时提前唤醒、父母教育/预防、睡眠卫生习惯、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睡眠限制及刺激控制等。当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只用于儿童慢性失眠,与行为治疗联合使用,并且用药时间不宜过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至今尚未批准任何一种专门治疗16岁以下儿童失眠的药物。我国目前可选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类、α-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及苯二氮?受体激动剂等。
妊娠期失眠发生率为52%~62%,评估及诊断基本与成人的失眠症相同。治疗上,为避免潜在的致畸作用,建议使用非药物治疗,如CBT-I、运动或冥想。药物应用可以参考下表。(目前广泛接受的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国际分类有3种,分别是FDA、澳大利亚药品评估委员会(ADEC)和瑞典药品目录(FASS)的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分级标准为A、B、C、D、X。)
42%的65岁以上老人至少出现一种睡眠相关问题,其中23%~34%有失眠症状,7%~15%有清晨醒后未恢复感。临床上针对老年失眠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其次考虑药物治疗。心理和行为干预治疗主要是CBT-I,可使失眠很快得到解决,并且效果持续可达2年。对于药物治疗,原则上减少服药种类,小剂量开始,充分了解所有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相互作用。首选非苯二氮?类药物及结合CBT-I。苯二氮?类药物可能增加痴呆风险、跌倒风险,不建议在老年人中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