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老人都是一个故事,而我们只是那个故事中的一个片段,或者故事结尾的见证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位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研究所的*爷爷,其实护理这个老人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是让老人接受我们所有的技术,却十分波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这期间万志荣主任,主管医生徐亚辉医生、责任护士赵咏梅付出很多心血,终获圆满。
老人本身患帕金森多年,在药物治疗下,一直可以下地行走。但近期因为做了一个腰部的手术,导致卧床,接诊后,首先我们就发现老人的会阴处,红肿溃烂,但是守旧的老人,不让我们看,我们先是做通老人思想工作,只能允许赵咏梅护士一个人查看,赵咏梅乘胜追击,每次排尿后,都亲自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用压力喷壶,彻底的进行局部冲洗,再干净的毛巾蘸干,破溃处涂抹百多邦,待药物吸收后,再局部喷涂造口喷膜隔离,重复三次后,最后用棉布条隔开,配合红光照射,一星期,爷爷会阴处失禁性皮炎痊愈,陪伴在侧的奶奶把护士的用心看在眼里,说着爷爷好福气。
其实最难攻克是肺炎关,爷爷咀嚼食物无力,喝水频繁呛咳,重要的帕金森用药也难以按时按量服用,震颤症状明显,一呛咳,老人干脆开始拒绝进食,拒绝吃药。终于,一番固执下来,发烧了,体温38度。痰在嗓子里呼噜,不让吸,咳也咳不出。胃管不让下,连陪伴多年的老伴也劝说不了,最终哭了离开了病房,场面一度陷入僵局。
万志荣主任作为家属和护士的主心骨,在病人、护士、家属之间周旋,每天像打卡一样来到病房和爷爷推心置腹的沟通病情,每次全组查完以后,又单独带着主管医生过来,再细细的查问一遍帕金森用药的效果,每次药物调整,都和爷爷探讨,修改,告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调整的原因,就连最基本的用药清单,也是亲自手敲一份电子版,交到爷爷手里。耐心的和爷爷沟通吸痰的必要性,凭借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沟通基础,才扭转了老人的固执,接受了吸痰。
给清醒病人吸痰,是个绝对的挑战,每次吸痰,我们都先用石蜡油先润滑,并且保证不能有血,吸痰后老人都比护士更认真的反复查看有没有食物,终于吸痰打开了良好开端。
我们再攻克胃管,一步步给他接受的时间,主管医生小徐反复灌输留置胃管的必要性和好处,每次也不强行要求爷爷接受,每次聊天都说这次您有这个概念,第二天,再聊,一天能接受20%就行,最后一次沟通,爷爷高热一整天38-39度,护士说留置胃管不会比吸痰更难受,不发烧就可以不吸痰,真诚的建议爷爷试一试,并且保证一次成功,徐医生全程参与,打通了爷爷最后的关卡,终于责任护士协助爷爷摆好体位,戴手套,润滑胃管,进行插管,嘱其仰额,屈颌,咽口水,测试胃管在胃内,插管成功了!
帕金森用药终于能按时、按点、按量进入到肚子里了,药到病除的效果也惊艳到了我们,话说的铿锵有力,中气十足,让人仿佛在暗夜看到了光明,更有干劲了。
期间我们也不忽略口腔护理,用咱们平时的棉球擦,他嘴张不大,口腔里面的食物残渣,痰痂擦不到。那怎么办,咏梅就让家属买了冲牙器,每次让他坐起来,用水线清理,一边连着吸引器,下面接着漱口盆,清理了几次后,最后连牙结石都清理下来了,口腔护理问题解决了。
现在我们和爷爷又达成了新的目标——拔掉胃管,我们也在一直和爷爷聊,留置胃管是手段,最后拔掉是目的。
就在昨天,老人说,就想吃一口老冰棍,咏梅像哄孩子一样,还真给买了一根,冰棍含进嘴里的那一刻,爷爷的幸福感溢于言表,护士也很开心,看到老人舒心的微笑,家属敬佩的赞扬和医生肯定的目光,我们更加感慨也特别想长舒一口气。
每一个老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结局可能不尽相同,护理这一途其中可能有困难,可能有波折,可能有不解,惟愿我们能让自己一直无愧于心,用充满爱的油膏覆盖在他的悲伤之上,也希望,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能用严谨的专业知识,让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硕,精神得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