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概况

人物风采

【十佳的故事】精心缔造完美 创新驱动发展

发布时间:2016-09-02
字号: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辉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从医二十多年来,他把每一位经治的患者都当作自己的“作品”精心治疗,争取使病人达到最好的预后。
有一个脑外伤术后脑脊液漏继发颅内感染的病人,经过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需要妥善修补额窦内的破口才能防止感染复发。漏口位于右侧额窦的后壁,病人又有左额颅骨修补植入的钛板,常规的额部脑脊液漏修补是采用额部冠状切口,这种术式不仅切口长、创面大,而且颅骨修补的钛板和感染的额窦暴露在同一术野中,有可能引起无法控制的感染,导致灾难性的钛板去除。更危险的是钛板表面的头皮经过两次手术后已经薄得像一层纸,再次剥离有可能导致额部的头皮坏死。在额窦漏口表面切口虽简单方便,但是却在额头增加一个难看的疤痕。经过慎重的考虑,郭辉决定采用经眉弓的小切口,在内窥镜下经额窦进行手术。手术切口沿着眉毛走行,打开额窦前壁后在内窥镜下清晰地显露出脑脊液漏口并妥善地修补好,皮肤采用皮内缝合。术后患者不到一周就顺利康复出院了。术后3个月复查时,隐藏在眉毛内的切口已经完全找不到了。这是我院首例经眉弓切口内镜下修补脑脊液漏的手术。
不久前,一个病人家属带着一大摞片子来找郭辉。原来病人三年前因患巨大脑膜瘤在北京做了手术和放疗,半年前发生颅内感染又做了三次手术才控制住返回当地,最近两个月脑水肿越来越重,病情不断恶化,病人昏迷不醒,当地的医生无能为力,家属只能带着资料进京求助。当时手术的医生也束手无策,他知道郭辉是航天中心医院神经系统疑难病多学科门诊的成员,这个门诊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风湿免疫科的专家共同组成,也许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就介绍家属来到我院。四位专家经过详细的问诊、细致的阅片、全面的分析、充分的讨论,得出周密的诊疗方案,家属如获至宝。
不到一周的时间,家属就给郭辉打来电话报喜,患者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家属被专家们的医术所折服,不断地打电话来汇报病情进展并咨询下一步的诊疗方案,郭辉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他享受这仁心医者的成就感。
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要有责任感,才能够设身处地、绞尽脑汁地为病人着想,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让病人最大程度地获益。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经典术式,然而神经外科医生常常并不熟悉腹部的手术技巧,开腹手术切口大、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郭辉引入单孔腹腔镜技术改良了传统的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不仅把腹部切口减小到1厘米,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把微创理念贯彻到底。他还发明了利用投影仪进行脑浅部肿瘤精确定位的办法,解决了浅部肿瘤不适合导航、立体定向等定位方法,手工定位又常有偏差的尴尬。
影像技术的进步对神经外科的发展至关重要,CT和磁共振的出现给神经外科带来的飞跃有目共睹,而最新的多模态影像整合技术有可能正在酝酿着下一个飞跃。郭辉最早掌握了这项新兴技术,在不断摸索中开发新的功能,他把这项技术在面肌痉挛的术前评估、脑肿瘤的毗邻关系、垂体瘤的手术入路模拟、脑动脉瘤的三维重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瘘口判断、脑内血肿的立体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软件重建出的清晰立体的图像令他兴奋不已,甚至独自工作到深夜。最近开始流行的虚拟现实(VR)技术又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准备和航天二院的研究所合作,将VR技术与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相结合,让医生戴上VR眼镜就能看到病人脑内的立体结构。
当今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终生学习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医学成果,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郭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又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进一步提升了神经外科的介入治疗水平,独立开展了颅内动脉瘤栓塞、脑膜瘤栓塞等复杂介入手术。在他的带动之下,神经外科又先后有两位医生考取了在职博士,每周组织的科内业务讲座成为医生们提高业务水平的“加油站”,科里的学习气氛更加浓郁,也将会有更多郭辉这样的人才不断涌现。(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