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 标准版

科室园地

疼痛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误区有哪些?

字号:

 

 

李贤玲

 

误区1疼痛能忍就忍

“忍痛是坚强的表现”,加上对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毒品”相关副作用的担忧,不少患者有痛常常忍着。实际上,癌痛并不是肿瘤晚期的必然标志,而长期存在或严重的癌痛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力,甚至会造成焦虑、抑郁、厌世的情绪等。所以,对于癌痛应该“止”,千万不能“忍”。有些患者或家属认为随着疾病的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若一开始就使用强效止痛药,到了末期就没有其他止痛药可用了。实际上,及时使用止痛药物安全有效,且所需的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而且无痛是人的基本权利,出现癌痛应尽早就医。

 

误区2扶他林、西乐葆等消炎止痛药物更安全

研究已经证实,长期使用如阿司匹林、扶他林、西乐葆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心脏、消化道、肾功能的危害大,有消化道溃疡以及心脏病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而且这一类药物都存在“天花板效应”,即用药存在最大限制剂量,超过这个剂量,止痛效果并不会增强,不良反应却会增加。根据“三阶梯止痛原则”,按照患者的疼痛评分来选择用药是比较科学的做法,比如若评分为中重度癌痛,则首选吗啡、羟考酮等阿片类止痛药。

 

误区3阿片类药物易上瘾,不能轻易使用

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药物,是“三阶梯止痛原则”中的基本用药。很多病人和家属由于担心吃阿片类药物会上瘾而心生恐惧。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癌痛患者规范使用阿片类药物,其目的是消除癌痛,发生成瘾是比较罕见的,目前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低于万分之四。此外,阿片类药物没有极量或者封顶的限制,只要规范化应用,遵照医嘱逐渐增加剂量,就是安全的。所以对于中重度的癌症疼痛病人,阿片类止痛药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误区4疼了才吃,不疼就不吃

经医护人员苦口婆心解释后,患者好不容易才接受阿片类止痛药,但很多患者往往是“疼了才吃,不疼就不吃”。其实这是一个为什么必须“按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的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的基本原则中,“按时”用药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按时给药”即对于慢性癌痛患者,无论患者是否疼痛,均按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每隔12小时服用,芬太尼贴每隔72小时更换。因为镇痛药的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水平“按时给药”可以保证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从而达到疼痛的连续缓解。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疼痛未能缓解甚至反而加剧,应增加单次给药剂量,而不应增加给药次数。癌痛患者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可达到持续有效地缓解疼痛的效果,需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

 

误区5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一旦使用,就得终身使用

临床实践证明,只要癌痛的病因得到控制,患者就可以逐渐减药至最终停止使用吗啡等阿片类止痛药物,而且当吗啡日用量为30~60毫克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不适症状。但是对于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法停药,否则可能出现流泪、流涕、嗜睡、头晕等戒断症状。

 

误区6旦出现不良反应,就要停药或换药

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其次比较少见的还有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等。而这其中除了便秘外,大多数是暂时性的,也是可以耐受的。例如,恶心、呕吐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因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立即停药或换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如调整饮食结构或使用通便药物积极预防便秘,服用止吐药物预防呕吐等,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或减

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误区7用杜冷丁(哌替啶)止癌痛

在临床上,杜冷丁(哌替啶)只可用于短时的急性疼痛,对于需要长期连续应用止痛药剂的慢性疼痛或癌症疼痛则不适宜于应用。《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强调,癌症患者慢性疼痛不提倡使用杜冷丁。因为杜冷丁(哌替啶)的止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8,有效作用时间非常短(2.5-3.5小时),而且杜冷丁(哌替啶)体内半衰期长达13-18小时,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止痛作用很弱毒性却增强了1倍,其在人体内长期积蓄后,患者可能出现震颤、惊厥、精神错乱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